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食用菌研究所博士后出站评审会顺利举行

来源:食用菌所 作者:彭勤颖 发布时间:2024-11-21 09:34:57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9日,食用菌研究所彭勤颖、潘雪玉博士后出站评审会顺利举行。会议在我院奉浦院区12号楼118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评审专家有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兆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康前进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研究员、党总支书记鲍大鹏研究员、陈明杰研究员。会议由张劲松主持。

会上,彭勤颖作了题为“斑玉蕈特征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研究”的出站报告。该研究聚焦于斑玉蕈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鉴定了斑玉蕈中特征性气味分子,同时应用气相离子迁移谱等技术,考察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斑玉蕈子实体风味的变化趋势,追踪了斑玉蕈采后储藏期间挥发性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相关研究结果为斑玉蕈以特征风味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品质提升、品种选育和加工提供了科学支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站期间,彭勤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此外还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合作,致力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26721208ec1f49e1b0f0144f46c86796.Jpeg

潘雪玉以“从转录组和代谢组变化解析褐环乳牛肝与马尾松共生机理”为题,作出站汇报。该研究以褐环乳牛肝为研究主体,聚焦与马尾松共生过程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褐环乳牛肝与宿主形成菌根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改变,结合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探究了菌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宿主激活的代谢通路。该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植物激素定量检测验证关键代谢通路中的基因及产物的表达量。在完成褐环乳牛肝仿生栽培的基础上,发现该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随菌丝接触、定殖宿主马尾松根系的过程而显著上调。并进一步证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褐环乳牛肝和马尾松结合程度呈现正相关性。在站期间,潘雪玉共发表SCI论文1篇,待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同时还积极探索新型绿色肥料的多种使用方式,热心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

4a75e3f2afa44f20871dc1cf1e2010fc.Jpeg

听取课题报告后,评审专家分别针对彭勤颖和潘雪玉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提问,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针对课题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认为两位博士后已达到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出站要求。

此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还就博士后的培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热烈交流,相互学习了在博士后培养及科研工作方面的经验,对于促进食用菌领域的科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