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通过验收
12月10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作物所曹黎明研究员主持的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沪农科推字(2018)第1-1号]进行了项目验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贺凌倩、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立峰、项目专管员夏芸出席验收会。会议由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项目管理科科长赵志鹏主持。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讨论专家组认为,该课题超额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吴立峰高度肯定了项目成果对于上海郊区优质稻米绿色生产的指导意义,并提出未来应高度凝练成果,大范围地服务上海郊区优质稻米生产。贺凌倩高度赞扬了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并指出该项目是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高度重视的重大项目,未来更应该将成果与农业面上工作相结合,特别是制定的优质稻米绿色生产相关标准要尽快落地,落在生产主推技术上。
项目总结形成了以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为主体的松江大米全产业链模式、销售多元化的崇明优质米全产业链模式、自有农场全产业链模式、合作社订单生产主导的奉贤金丰裕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和青浦蛙稻生态种养全产业链模式,共5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化发展模式,制定水稻绿色生产企业标准7个。
筛选出“沪软1212”“松香粳1018”“银香38”等上海自主育成的适合产业化开发的早、中、晚熟优质食味米品种7个,其中3个品种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育成新品系5个,其中通过审定2个。制定品牌大米专用品种配套良种繁育技术规范5个,建立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4个、高效绿色生态的稻渔种养结合基地9个。制定不同茬口模式绿色生产、稻田种养结合、绿色防控等相关技术标准25项,其中制定优质米产后储藏保鲜、营养评价及加工产品标准6项,稻米品质评价标准1项。
2020年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示范面积11.32万亩,示范区内实现绿色全认证和产品可追溯,化学肥料减量37.2%,化学农药减量29.1%,全产业链经济效益提高62.8%。筛选的7个优质米新品种成为郊区主推品种,在本市及域外农场三年共推广109.67万亩。培育形成“松江大米”“侬家粮匠”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地产大米品牌8个,新注册上海地产优质绿色大米品牌商标4个。同时,开发发芽糙米、代餐粉、大米脆饼深加工食品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6项;申请专利7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12篇;开展技术培训共1260人次。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