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轮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1月中旬,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我院主持的“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首席专家曹黎明研究员代表水稻产业体系汇报了五年来的实施情况与成果,专家组经质询、讨论,一致认为,课题组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五年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从品种创新、耕地质量、绿色防控、生态环境、全程机械化、稻米产业化等方面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三个优质软米连续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沪软1212”“松香粳1018”“银香38”于2018-2020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上海是我国南方粳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市),育成的软米品种成为上海地产大米品牌的主导品种,充分体现了上海优质高效粳稻的种源优势。二是优质杂交粳稻育种及其高产高效机械化制种技术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优质、花时迟、花粉量大、早熟超亲的粳稻恢复系“申恢26”,并配组育成6个杂交粳稻品种通过审定,全部国标二级优质米,全部完成科技成果转让。其中“申优26”是上海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粳稻品种。建立高产高效机械化制种技术体系,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取得新突破,对连片500亩的“申优26”全程机械化高产制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实割测产亩产达346.1kg,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4%以上,创造了我国杂交粳稻制种高产新纪录。三是推进了国庆稻米产业化,早中熟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大力推广“松早香1号”“沪早香软1号”等早熟国庆稻米新品种,满足市民在中秋国庆期间品尝优质新米的需求,逐步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格局,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从42%提高到70%以上,为利用稻后茬口温光资源生产绿叶蔬菜和冬季养地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奠定了基础。四是优质稻米绿色生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效显著。建立和完善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优化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稻田绿肥或休耕茬口绿色种植模式,养地茬口超过90%,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优质水稻生产。重点围绕绿肥养地、养草灭草、病虫害生态控制与绿色防控、稻田生态种养、高效肥料及施用方式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集成示范,并积极开展优质稻绿色生产不同茬口模式、氮化肥用量与运筹对稻米品质和产量影响等试验研究。五是研究确立了稻田杂草生态经济阈值和防除临界期,开发稻田杂草识别专家系统。摸清了上海市水稻田现有杂草55种以及11种重要建群种。建立了一套稻田优势杂草防除指标体系。针对郊区稻田草害识别与防治的难点问题,采集了上海稻田杂草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形态数字图像,建立了稻田杂草形态特征数字图像库,开发了“稻田杂草识别专家系统”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海数字农业”和微信小程序上线,实现了在线识别杂草种类,在线提供杂草防除技术指导。六是突破了机械化种植技术瓶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高。2021年,全市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综合指标达到98%,全市郊区水稻机械种植率达到93.4%。七是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带动市郊地产优质稻米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地产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上海优质软米品种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占比达36.5%左右,为历年最高,年产品牌优质大米11.76万吨左右,稻米品牌化销售比例超过30%。
新一轮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将以质量兴农和绿色发展为主要目标,重点围绕水稻种源科技创新、优质绿色稻米供给、绿色生态发展方式、先进农业科技装备、品牌信息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创建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使本市水稻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