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召开2024年度工作考评会

来源:作物所 作者:熊若愚 发布时间:2025-01-09 12:55:31 浏览次数: 【字体:

2025年1月4至5日,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度工作考评会在闵行诺宝中心举行。本年度考评会邀请原上海市政府参事、吴爱忠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原一级巡视员王国忠研究员,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朱建华研究员作为咨询专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张瑞明,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沈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刘佩红等出席会议。体系各专业组组长、试验站站长、专项负责人及项目主要成员50余人参加会议。

体系七个专业组组长、八个试验站站长和专项负责人依次就2024年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年度工作亮点、经费使用情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2024年各专业组、试验站和专项协同互作,从“四个维度”——水稻产业贡献度、全国同行影响度、经营主体结合度及政府决策参与度的角度阐述了上海市水稻单产提升、绿色优质协同、耕作制度改革及智慧农场无人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是围绕上海水稻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在各区开展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各区进一步精简并确定主导品种,实施对应的高产高效主推技术在高产稳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杂交粳稻“申优28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超级稻品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核心示范方18个,平均产量703.8kg/亩,杂交粳稻年推广种植达50万亩。“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连续第4年列为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方制种平均产量达到198.2kg/亩。

二是聚焦优质食味大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示范与应用,形成从水稻种源、栽培技术、绿色防控、稻谷加工、稻谷保鲜技术等环节的完整链条。优良食味软米新品种“沪软1212抗”“沪香软450”,高产优质新品种“沪香粳216”、洁田新品种“沪稻68”及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沪香糯1911”等常规粳稻新品种服务上海水稻产业发展需求的种源保障能力和覆盖率达到新高度。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调环酸钙对优质食味常规稻的抗倒伏及稳产的效果在本年度三次台风的恶劣环境下表现优异。以增密减氮为核心的常规粳稻品种超高产研究技术规程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现代化无人耕作、机插钵体苗育秧技术、耕作制度改革成效初显。无人化驾驶农技整地、插秧及收割的技术规程,助力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强度,增强产业发展效能。水稻钵体苗育秧技术,为水稻单产提升技术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索了本市郊区水稻稳产高产的新途径。各区试验站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探索了稻+麦、稻+油、稻+绿肥、稻+瓜、稻+菜及稻+鸭等“稻+”新模式。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杂交粳稻亲本提纯复壮技术规程,为本市水稻种源检疫及田间早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保障种源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撑。高产常规粳稻移栽或直播模式下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可为上海市粮食单产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稻田排水嵌入式折流净化装置应用技术规程,能有效阻控并削减稻田氮磷流失,降低水稻生产过程的面源污染风险。

张瑞明对本年度各专业组、试验站和专项工作都予以了肯定,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度高,工作亮点突出。体系首席科学家曹黎明总结了本年度工作并重点部署了下年度工作目标,要始终围绕杂交稻单产提升及常规稻优质高产的两个纵向目标,针对高温频发、台风倒伏、冬茬口耐冷及草害虫害病害等产业化短板问题形成技术规程,还要加强地方标准的制定。各专业组、试验站研究讨论了下年度的任务目标,以及组、站对接联动相关事宜,拟通过创新组站考核形式、加强年度中期实施情况交流与讨论等系列措施,保证整个产业体系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成本的降低。

ba5b45ecd8794b3fbe0f8af17fb5f8b1.Jpeg

45926ce83d734544954409636a51951e.Jpeg

e35063abeec640d3b302644176942c8f.Jpe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