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 提升我国鲜食玉米整体实力
玉米、地瓜、山药……这些粗粮已经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它们不仅营养丰富,还对人体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其中,玉米尤其受到餐桌上的重视。日前举行的第290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专家们围绕鲜食玉米种质资源、营养品质分子基础、营养健康功能品种创制和品质提升等几个议题展开讨论。论坛为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各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为我国鲜食玉米遗传育种的发展提供战略方针和建议,促进学科交叉,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我国在鲜食玉米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
改良提高玉米育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居民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鲜食甜、糯玉米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鲜食玉米是国际上近20年来种植面积发展最快的农作物,也是目前种植业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郑洪建表示,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以上,成为全球鲜食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玉米基因库中,分为两种类型:淀粉缺陷型和淀粉修饰型。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品种食味品质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实现营养、健康功能品质的改良提高,是鲜食玉米育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关联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仅为鲜食甜、糯玉米营养品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甜、糯玉米营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有力工具。针对当前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研究的不足,利用现代生化分析和基因组学的先进技术,进行营养、健康功能鲜食玉米的种质创新和分子改良,将基因鉴定、优异等位基因挖掘、育种价值评价和优质新材料创制紧密结合,可为当前鲜食玉米品质育种提供有效资源,为持续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经过育种家的不断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面世,但真正达到优质、多抗、广适的鲜食玉米品种并不多,特别是营养、健康功能品质不高。另外,我国鲜食玉米单交种的推广和普及也导致了地方种质资源日渐消失,遗传多样性逐渐衰退,种质基础日趋狭窄,增加了遗传脆弱性,选育突破性品种的困难加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对种质资源进行扩增、改良、创新。
科学研究提高微量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缺乏是全球人类健康面临的极大挑战,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营养失调,现代医学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和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另外,都市人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病人增多并呈年轻化趋势。据研究,鲜食甜、糯玉米富含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食用甜、糯玉米还可改善都市人的体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春义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提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叶酸含量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营养型农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将为培育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健康产业、减少和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品种食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氨基酸、维生素等微量营养、健康功能元素的研究还未受到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实现营养、健康功能品质的改良提高是鲜食玉米育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在一批知名科学家的倡导呼吁下,我国玉米科学界开始重视玉米营养品质创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各级政府、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也对玉米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给予广泛关注。总体来讲,玉米营养品质研究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而我国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鲜食玉米生产的迅猛发展,应大力发挥中国拥有丰富种质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开展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研究,推动我国鲜食玉米遗传育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