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为转基因产品安全护航
2016年,全球26个国家种植了1.85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比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增长了110倍。转基因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制高点,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全球第四位,退至2006—2015年的全球第六位,2016年更退至全球第八位。发展转基因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对转基因工作的明确方针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
当前,国际上新型转基因植物市场日新月异,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的不断变化,使转基因植物的检测和环境风险评价更加复杂和困难,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原则、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担建设的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近日第三次顺利通过3年一度的国家认监委 “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复审,这标志着这家唯一由上海市地方建设的农业部转基因安全检测中心再次得到国家认证部门的权威性授权。作为全国最早建设的转基因产品安全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和应用机构,该中心的安全检测和评价能力水平可以覆盖目前国际上所有的转基因产品,已成为国内转基因产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形成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
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的环境和食用安全的风险备受关注。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和国际化都市,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高度重视上海的转基因产品安全保障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上海市的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的评价、监管和转基因知识科普工作。
由此,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基因安全评价技术队伍显得格外重要。2007年,上海市农科院向农业部申请建设转基因安全检测和评价机构的同时,实施了人才先行战略。通过多方渠道,从美国耶鲁大学引进了长期从事生物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的唐雪明研究员。
在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的支持下,唐雪明研究员带领团队不断优化学科内涵,形成了以转基因产品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性评价和检测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完成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和技术进步。该团队研发的系列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和食用农产品检测技术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经过10年努力,该团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种类、不同阶段、多尺度的转基因植物环境和食用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完成了我国第一株转基因药用植物、第一株境外进入我国申报的转基因花卉环境安全评价,以及对我国多个品系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价;团队连续7年对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的五省市抗虫棉进行长期定点监测,首次完成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对产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水流影响的评价研究;同时率先在国际上以啮齿目、偶蹄目和灵长目动物为模型,多尺度地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评价技术体系。
突破国外技术和数据封锁
关于对转基因技术“人工”的担忧,唐雪明研究员表示:其实,杂交育种等传统技术就是在“人工干预”下进行了大量基因转移和重组,目前生产的农产品大都经过了基因改良。早在1982年,被称之为“转基因植物之父”的比利时教授marc van montagu发现了自然界中的打破物种间界限而发生基因转移现象的机制(农杆菌能把自己的基因转入到植物根部),才有了转基因技术。据唐雪明介绍,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有国际公认的规范程序和标准。环境安全评价主要包括农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及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对非靶标生物和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食用安全评价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过敏性、致病性、致瘤性、非预期效应等评价。一种转基因产品投入市场前,根据不同的转基因植物生长特点及其食用产品特性,其安全性评价的时间(包括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平均需要8—10年。我国实行的是国际上最严格的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和检测标准。
“国外主要转基因植物研发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雪藏了先进的转基因安全评价技术和实验数据。”唐雪明举例说,美国育成的超级玉米smartstaxtm是一种复合了8个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它具有抗地上和地下害虫,以及抗除草剂等多种性状并稳定遗传,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与此同时,我国一些正在研发的转基因植物种类还需要形成相应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快速灵敏的田间监测技术发展也需要加强。我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未来5年内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农科院将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大力加强转基因安全评价与检测平台和转基因科普基地建设。10年来,由唐雪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科技人员应邀在全国生物安全培训班、科研院所和大中小学、上海科普大讲坛等各类平台从事科普讲座7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期,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被上海市农委推荐申报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