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农业科创中心建设
当前,上海正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明确科创中心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成果转化、体制创新和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成果转化已经成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软肋,成果转化不了,就无法实现应用,就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日前,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揭牌,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何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创新和人才发展三大问题?如何发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市农科院正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于农科院而言,在品种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在栽培技术上可以进一步生态化、在产业链上可以进一步创新。
■综合来说,就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是农科院研究的方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农科院科研的目标。
■上海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市,却理应成为农业科技的强市。应构筑“科技+资源+市场”上海服务全国的格局,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开放是换不来核心技术的;市场也是交换不来核心技术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注重原始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工作。除了引进消化吸收外,更要提高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问: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您认为该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蔡友铭:“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则是增收。上海郊区农民总体收入在全国属于高水平,但从结构上来分析,其中的经营性收入部分仍然偏低。上海的基本农田要为农民增收服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
众所周知,基本农田是重要的生态腹地和承载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上海在养殖业和种植业布局方面,应按照区域特色,在保持地区风貌的同时发展循环农业:让种植业的原料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的粪便也能成为种植业的肥料。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消费必须贴近市民,现在,常规农产品可以通过大市场、大流通来解决,但鲜活农产品的自给量不可缺。上海的优势在于发展绿叶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等,并追求过程绿色、布局绿色、产出绿色。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于农科院而言,在品种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在栽培技术上可以进一步生态化、在产业链上可以进一步创新。具体来说,就是构筑“三个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围绕地产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补好“短板”。
问:在上海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过程中,关键要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水平,在这方面,农科院可以做哪些有益的尝试?
蔡友铭:对于农科院而言,除了发挥科研和技术的力量外,还应该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并与专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对接。如今,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农科院坚持执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注重与上海各郊区对接,并同涉农各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使科研走向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至今,已经从满足温饱、追求产量阶段过渡到注重品质、讲究功能与营养的层面,也对农业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说,就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是农科院研究的方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农科院科研的目标。
现在国家正在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科技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新挑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补上科技创新这个“短板”,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从供给侧的要素来看,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传统三要素的潜能是有限的,而像生物育种、信息化及智能装备等科技性要素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补短”、“延长”相结合,发挥农科院特长把都市现代农业的特色功能挖掘出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树立核心竞争力。
此外,先进的实验平台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实施主体,是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的孵化器,也是应对国内外农业科技竞争的需要。我们也将进一步提升农科院的国家、农业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机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这些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优化平台布局,完善设施条件,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创新服务能力强大的功能性平台;扶持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的实验室和技术团队;积极申报和创建一批集实验室、试验站和示范基地于一体的专业研发平台,积极申报和创新一批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为上海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问:您是如何理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将路径转换到体制创新建设上,将思路调整到人才环境培育上,将目光聚焦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这句话的意义?
蔡友铭:上海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市,却理应成为农业科技的强市。应构筑“科技+资源+市场”上海服务全国的格局,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将目光聚焦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我认为,科研多出成果,更重要的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长三角农创项目路演是以上海市农科院联合浙江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作为技术供给,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投资机构、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创客为需求导向,以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平台服务的农业技术转化新模式。目的在于紧密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重在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被动式、单向式等问题,积极融入资本、金融、创业、技术、政策、服务等市场要素,激活农业技术的力量,推动长三角农业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在7月份的一次“路演”活动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与众多科技成果应用者、需求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直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更好贴近产业需求。关键是要探索,由“钱变为纸”,到“纸变为钱”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模式。
将思路调整到人才环境培育上。对此,我们要搭好平台,吸引人才,重点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瞄准产业导向,引进好的团队。现在院里经常派遣人员到区县农业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拓宽科研人员的视野。只有了解“三农”实际,才能找到好的方向和目标。
我院现制定了青年发展“三大计划”:青年成才计划,主要针对新进员工的培训;青年助跑计划则是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深造;青年攀高计划是为成熟人才进一步跨越提供舞台。此外,我们还扩大对外交流,营造人才培养氛围,经常推送年轻人到国外进修,做访问学者。这些合作研究能帮助他们拓宽视野。
将路径转换到体制创新建设上。我认为,过去我们农科院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现在应向服务“市民+农民”转变。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兼顾市民,领域更宽,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用开放的态度搞科研,才能与产业行业联系紧密、与生产对接、与需求贴近。在服务内容方面,过去,我们主要是服务生产,现在应向服务“生产+消费”转变。可以看到,科研中的许多科普知识为市民所需。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农业生产基地采取了“众筹众创”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集聚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将消费者的体验变成科研的方向,实现科研价值的最大化。
问: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7月5日在市农科院揭牌成立。您认为,作为三大农业科创中心之一,它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友铭:现在,各个区都在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科创中心是目标,也是一个手段和过程,上海市郊涉农区都有涉及。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力量的主要集聚地,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责无旁贷。应联合其他科创中心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像崇明生态农业科创中心自成立以来,我院将一部分学科聚焦到崇明,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满足其需求。我们的很多团队现在在崇明扎根,覆盖面也很广,让生态农业发展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再比如浦东孙桥的科创中心种源农业的项目,农科院也有参与。政策是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组织体系由各区政府来构建,那么农科院在其中主要发挥着技术支撑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开放是换不来核心技术的;市场也是交换不来核心技术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注重原始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工作。除了引进消化吸收外,更要提高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到“十三五”末,我们希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团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构建都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建大生态与大健康等新学科领域,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