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功能化或成农业创新新方向
本报讯 日前,2016上海药食同源与农业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崇明长兴岛举行,来自中外相关学科专家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对“药食同源”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上,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上海市农科院,率先提出了“药食同源与农业创新”概念,探讨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理念,通过大生态与大健康的交叉融合,推动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林志彬教授、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寺林敏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了特邀报告,交流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科研成果,与会人员就感兴趣的问题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科技部农村司副巡视员胡京华表示,目前国家已经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布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参与了由科技部主导策划的多个与功能食品研究相关的项目,有能力、有基础牵头发展大健康产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三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提出了要用‘厨房代替药房’、‘食物代替药物’的思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蔡友铭介绍说,当前,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健康产业正快速发展,美国保健食品年销售额约80亿美元,日本年销售额约35亿美元,而我国从古代神农百草典故开始,药食同源的理念就深入人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份额近2000亿元。他认为,“药食同源”农业的创新发展,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提质增效提供新方向。因此,市农科院将继续围绕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和上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大健康新学科,打造新高地,引领新产业,进一步构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农业创新网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产业发展、农民需求、市民期待,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新动力、打造新亮点。
据了解,在“药食同源”的农业创新方面,市农科院的园艺所、食用菌所、生物所均已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其中园艺所已搜集了200多个功能类蔬菜,食用菌所则研发了20多种深加工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示桌上一朵朵灵芝十分抢眼,但其旁边一种黄黑色的块状菌更是令人好奇。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的专家介绍说,这种菌的名字叫桑黄,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是一种珍稀的医用真菌,《神农本草经》中甚至夸赞它“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在我国民间被用来治疗肝硬化、肝腹水等病症,在日本桑黄作为利尿剂使用,可治疗偏瘫一类中风和腹痛。
如今,市农科院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已选育出能人工栽培的优良桑黄菌株,获得了桑黄栽培技术专利、桑黄黄酮规模化制备技术和桑黄液体固体发酵三项专利。通过这些专利的技术支持,该院的食用菌所还开发了桑黄超微粉、桑黄虫草养生茶、桑黄精华胶囊等产品,具有多种疗效。接下来,市农科院将主要在农业资源的品种创制、栽培种植、精深加工、食药用价值开发以及休闲观光、品牌价值挖掘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其中,在品种方面,可以进一步筛选具有药用价值的蔬菜、瓜果等;在栽培方面,主要研究怎么在种植技术上更好地“保护”、“凸显”药用特质;在深加工方面,则主要进行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