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为了太湖水更美

来源:农民日报 胡立刚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21世纪初,太湖生态全面告急,各路英杰剑指太湖,太湖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浪潮汹涌澎湃。
    2005年,刘福兴获得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后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工作,而立之年的他毅然远离繁华大都市和心爱的妻子,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最艰苦污染最严重的污水治理一线。他说:“我愿意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的制定而奋斗终身。”
    青春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而飞扬
    “我们生态所有个叫刘福兴的青年研究员,坚守在太湖治理一线整整十年,最近又两个月没回家了,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希望贵报关注。”上海市农科院副书记杨春花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这是个什么样的青年人?上海市农科院宋祥甫水环境团队人才济济,他用什么感动了大家?
    生态所副所长、太湖课题专题负责人邹国燕告诉记者,小刘成长为太湖生态治理领域优秀的水环境工作者,成为团队的合抱之木,这是对他十年付出的最好回报。
    近日,记者驱车200公里找到刘福兴坚守之地——竺山湾。竺山湾位于太湖西北,是太湖生态治理修复重点区域,因此,“十二五”太湖生态修复重大专项——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与功能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基地就设在这里。
    上海市农科院是课题第一参与单位,刘福兴作为农科院唯一的派驻现场研究人员,已在此安营扎寨了4年多。
    “从五里湖、梅梁湖到我们现在所在的竺山湖,我见证了太湖西北岸生态从危机中逐渐修复的全过程,也经历了太湖治理从水质治理演变到湖岸生态与功能修复阶段,看到太湖水清了,沿岸变美了,课题组提出的生态建设工程长效运行与管理技术被环太湖各地仿效应用,真的很有成就感。”刘福兴说起团队这十年取得的成果,滔滔不绝,而对于自己这十年的艰辛与坚守却只字不提。
    太湖污水治理及生态修复起于“十五”,先后经历了“863”项目和“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统筹,汇集了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精英团队,参与者都是农学、水质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和浮游生物学等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最起码拥有博士学位,而刘福兴至今还只是一个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副研究员。
    自从刘福兴参加该团队的工作后,由于他的工程设计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很快成为团队的主力军,在宋祥甫研究员的精心设计和悉心指导下,近年来团队几乎所有项目的设计工作、资料汇总,刘福兴都是主笔,由此,他也快速地成长为一个多面手,不仅在设计汇总方面,在现场施工管理方面也成为了行家里手,他对河流、湖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理论的理解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肯定。
    “从专业素养上讲,小刘完全符合博士的要求,从能力上来说,他甚至超过个别博士生导师,但大量的图件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写、资料的汇总,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他连家都不回,哪有时间去读博士?”邹国燕说。
    刘福兴觉得他有比获得博士学位更重要的事要做。“我愿意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的制定而奋斗终身,因此,我的目标就是每天能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我也觉得比获得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刘福兴说。
    看来,在刘福兴的视野里,激励他十年坚守的太湖课题只是中国生态治理宏大事业的圆心,他已经看到了那一个个圆,他要实现弯道超越。
    脚踏实地大气分享,积累弯道超越实力
    刘福兴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是他的强项,但是,要成为合格的太湖污水治理及生态修复课题研究人员,必须补上农学、水质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和浮游生物学等专业学科的知识,如果要成为中国面源污染治理规范的制定者,实现该领域的弯道超越,除了具备整合各类学科技术的能力,更需要通过数据集成形成系统性文件和管理程序。
    “自从刘福兴加盟团队之后,他是勘察现场最活跃的工作人员,是团队里晚上睡得最晚的那个人,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邹国燕说。
    跨专业学习、项目设计实施、勘察现场收集数据哪一项都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刘福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
    “十年了,听说你因为免疫问题导致的慢性病不得不定期去医院复诊,而你把回上海看病当成了休息天,当成了回家的日子,难道你真的可以坦然面对你的妻子、儿子吗?”记者追问。
    刘福兴被晒的古铜色的脸开始涨红,慢慢地,这个东北汉子的眼眶开始发潮,随后把记者带入了他的家庭和生活回忆。
    他回忆妻子挺着大肚子忙装修房子,临产期到了自己也没时间照顾高龄怀孕的妻子,回忆妻子出国进修时把刚满周岁的儿子扔在兰州岳父岳母家,过年回去儿子跑到房间对比了爸爸妈妈的结婚照才确认他是爸爸,回忆2010年他远在吉林长春的父亲突然离世,连远在甘肃兰州的孙子都不曾见过一面,而他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只在上海的家里呆了两天就回到基地。
    听着刘福兴的回忆,记者对眼前这个刚刚过完40岁生日的东北汉子肃然起敬。
    整整十年,刘福兴把家里的一切都扔给了在同济大学当老师的妻子,而换来的,是累计设计工程项目30多项,共形成设计图集文件70余套,发表文章20篇,申请专利10多项。
    史龙新是无锡惠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5年在五里湖治理基地认识刘福兴,已整整十年。“全国水专项技术人员近万名,像刘老师这样常年守在项目一线的少之又少。他的时间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而每当有其他生态治理项目请他去指导把关,他总是来者不拒义务为人家提供服务,而且对于自己的技术成果毫不保留,谁需要就给谁,我们大家都很佩服他。”史龙新说。
    对此,刘福兴解释道:“我的目标是制定治理规范,因此必须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积累,这是大家觉得我充满热情的源泉,而公开每一项成果及管理技术,尽可能让成果技术广泛惠及他人,并在他人的帮助下日益完善,是集大成者应有的求真态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