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 科技“发动机”走全国
作为一个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不到1%的大城市,上海农 业以精耕细作、兢兢业业的态度,螺蛳壳里做道场,创造出有益而可贵的地方经验和政策模式。
对于上海而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安上科技“发动机”,带动的不 仅是自身的进步,更将惠利输往全国各地。到2017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1%。
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海展团围绕加快转 变农业发展方式、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形势、新任务,携手71家企业参展,展示展销粮油、蔬菜、瓜果、畜禽、水产、加工产品等6大类200余种产 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技元素”成为上海展团一张亮丽名片:上海农科院带着“节水抗旱稻”首次亮相农交会;金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展区,将集 中展示蟠桃、蓝莓、稻米、蔬菜、食用菌、草莓、葡萄、西甜瓜、黄桃等特色农业的培育成果和生产应用。在农业效益、精细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上海涉农企业瞄 准发展潮流,高点“对标”,在农业这个传统产业中寻找更多机遇。
创新
拧紧稻田“水龙头”
构建“两型农业”体系
今年农交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首次作为上海展团的一员亮相全国舞台,除了展示水环境治理技术等科技项目外,也借助农交会这一平台,让更多人知道“节水抗旱稻”于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许多水稻产区,干旱是制约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超级稻’的不断突破可以把我国水稻平均每亩产量从420千克提高到700千克以上,但是由于我国近70%的农田为中低产田,难以满足‘超级稻’品种对水肥、精耕细作的要求。”在上海市农科院,记者见到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在罗教授看来,要保证水稻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之上,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水稻生存需要淡水,水稻高产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淡水。据统计,农业生产大约消耗了总耗水量的70%的淡水,其中,水稻又占了农业生产耗水量的70%。”罗利军表示,“基于粮食安全需求以及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如何让水稻这个‘用水大户’变成‘节水高手’,是人类必须正视的问题。”
2001年,罗利军正式提出了我国水稻抗旱性研究的策略,并带领团队主持成立了我国节水抗旱稻协作组。2003年,罗利军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紧接着,针对不同地区,罗利军又先后研发出“旱优”系列杂交节水抗旱稻和“沪旱”系列常规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稻既有水稻的高产优质,又具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它在灌溉条件下,其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水50%以上;在“望天田”(即等天落雨的田)里,具有较好的抗干旱能力,依然能达到500—550公斤的亩产量;在生产上,它又具有简单易行、可免耕栽培、投入低、节能环保等优势。除了有节约用水的特点外,它还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可以让水稻少“打针”,少“吃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河道的水质。
罗利军向记者介绍说,黑龙江作为上海的粮仓、全国的粮仓,水稻面积6400万亩,但60%的种植面积都是由地下水灌溉。“建三江农场从当年75亩水稻田开始起步,到现在发展到1000多万亩,开始是‘种稻治涝’,现在是打井抽水种稻,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严重消耗了淡水资源。‘节水抗旱稻’的诞生,让水稻生产从高产优质转变为优质高产,这种转型升级恰恰体现了‘上海科技’的魅力。”
示范
注入科技力量
做大品牌保护传统
金山作为上海的农业大区,一直以来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金山充分发挥本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产业。本届农交会,作为上海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代表,金山将集中展示“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的成果。
一直以来,金山十分重视对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挖掘和保存。目前已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保护的有三个:金山蟠桃、枫泾猪、亭林雪瓜。此外,还重点推广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核心的农产品品牌,即施泉葡萄、枫泾黄桃、皇母蟠桃、鑫品美草莓、莓博士黑莓、敏蓝蓝莓、珠丰甜瓜、金山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多利升西瓜。
做大品牌,保护传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投入。目前,金山区在良种引进、技术合作交流等方面逐一突破:成立了上海蟠桃、蓝莓研究所和金山优质稻米、蔬菜、食用菌、草莓、葡萄、西甜瓜、黄桃研发中心及树莓、山羊研究所等,加大对本区种源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的培育和生产应用;与上海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联手打造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示范、推广一体化,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全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近千项,实施农业科研攻关项目100多项,获研发专利44项,获奖成果20多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依托上海市农科院国内领先的科研资源条件和科技人才,目前金山区与农科院合作单位和项目共计22项,涉及金山27家农业科研基地,尤其是在农科院的优势品种和技术方面,为金山提供了大量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指导和示范,农科院在抗旱稻、果树、食用菌和特色蔬菜方面具有全国领先的品种和技术,也为金山近几年来在上述几个领域新品种的选育和品牌建设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围绕产业效益搞创新是战术层面的,围绕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才是科技创新战略,金山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地处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历史悠远,乡土文化资源丰富,金山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曾指示要把金山建设成为百里果园、百里花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近年来,金山区围绕金山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枫泾古镇文化农业休闲区、廊下郊野公园现代农业休闲区、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加大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休闲等综合功能。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第六产业”发展。先后举办金山草莓节、金山田野百花节、金山西甜瓜节、金山施泉葡萄节、金山蟠桃节等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实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提高了金山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2012年,金山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进示范县。
引领
以企业创新为主体
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上海这样受到土地等自然资源极度约束的大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很难做到地方与全局、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兼顾,更是无法从地域利益的角度去考量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才是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模式。
2014年年底数据显示,中国食用菌产业工厂化产量占了产业总产出的7%,而上海则已达到80%。一连串的信息、数据大致勾勒出了上海作为食用菌工厂化大本营的轮廓。不论是第一家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上海益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是被正式授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超大(上海)食用菌有限公司,还有“后来居上”的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的快速成长,都离不开食用菌研究所这个坚强的后盾。
食用菌产业如此,中华绒螯蟹产业同样如此。
原来只养得出“乌小蟹”的崇明岛,今年的清水蟹养殖面积已增加到了8000亩。崇明蟹是如何长大的?在前不久召开的“崇明清水蟹净水养殖发展研讨会”上,上海水产专家一致认为,崇明蟹以前养不大,主要是因为长江口的水是咸的,如果水中盐度超过千分之十,大闸蟹就难以长大。而如今,技术人员将养殖水的盐度控制在了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再辅之以其他生态养殖技术,探索出了大蟹养殖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在淡水中养成的大闸蟹,咸水中长大的崇明清水蟹不仅壳硬、体格健壮,且体内的游离氨基酸也较丰富,吃起来别有一种鲜甜味。
“这一转变并非自然天成,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科技支撑和培育。”对此,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最有发言权。“如何养好蟹?水是关键。崇明蟹长不大这点并非事实,只要能改善水质、多种水草,让螃蟹有良好的栖身环境,这里照样能养出媲美阳澄湖大闸蟹的大块头蟹。”黄春表示,几年前,崇明县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水环境整治,当地的水质改善了,咸度也开始降低。当养殖户遇到技术难题时,就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产业服务体系”的全力支持。黄春告诉记者,“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产业服务体系”有一支20多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不定期地为上海河蟹发展解决瓶颈问题和种源问题。在养殖模式、营养结构、水质调控、病害防控方面给予技术支撑。专家会通过协会进行产学研对接,有时候他们带上
课题和自己的研究生,直接与养殖基地对接。如今,崇明蟹个个身强体壮,青壳、白肚、黄爪,翻身移步动作迅速。今年农交会,带着佩戴二维码标签、统一使用“宝岛”品牌的崇明清水蟹,黄春打算将崇明清水蟹推向更大更广的舞台。
作为上海传统强势产业的代表,食用菌、中华绒螯蟹产业使得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职业农民享受到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
记者获悉,本届农交会,上海展团按照以往传统,组织了一大批上海农业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影响力大、效益好、带动农户多。如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组织了旗下光明乳业、光明米业、上海梅林、冠生园食品等14家大型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展。有的参展企业产品知名度高,地方特色强,如松林牌松江大米、绿晟牌冻干水果都是享誉国际市场的产品。还有部分老字号,如梅林牌罐头系列、邵万生牌糟醉食品、鼎丰牌调料、丁义兴牌肉制品等参展。像金山区参展的银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舜地食品公司、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早就走出上海,成为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服务全国的“先行部队”。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