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保护与创新,市农科院欲打造生菜“种子方舟”

来源:东方城乡报 欧阳蕾昵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如果有一天,不可预知的灾难将一切农作物摧毁,人类有没有可能重建农业生产?这其中,种子是关键因素。当前,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保护本国专属植物资源的种子库。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大楼,也有这样一座“种子方舟”,93科,360个种近20万份的种源被常年保存在种质库中,其规模仅次于北京的国家种质库,且品种与国家库互补。
  一年前,种质库来了一批新“客人”:世界各地的生菜。一年后,一场生菜种质创新战略研讨会在基因中心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与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吴爱忠、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等组成专家团,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市农委副巡视员陈德明及蔬菜办相关负责人同专家团一起,就当前蔬菜研究现状,以及关于生菜育种目标的确立和生菜资源的分类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为什么选择生菜这个品种?上海人每天需要4500吨绿叶菜。随着饮食习惯的逐步‘西化’加上餐饮行业的需求,生菜这种叶用莴苣品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研讨会一开始,基因资源库魏仕伟博士便做了题为《生菜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的汇报,重点汇报生菜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农艺性状的调查和种质创新进展。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基因中心收集了1500余份叶用莴苣样本,其中900余份来自美国农业部西部引种站。魏仕伟介绍说,目前市场上生菜呈现品种单一,多样性少的特点,尤其在“冬淡夏淡”期间生菜价格普遍上涨,抗逆性不高。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叶菜品种,从资源储备和技术储备的角度上考虑,选择生菜品种作为种质创新的对象十分正确。”上海交通大学陈火英教授表示,由于生菜栽培模式的多样性,基因中心可以针对土培、基质栽培、水培等不同模式开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匡汉晖教授认为,聚焦生菜品种资源收集,必须了解造成各种品种差异性的基因是什么?像散叶生菜、结球生菜、罗马直立叶用生菜等不同品种的品质不尽相同,但病虫害防治是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
  陈德明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现在上海约有9万亩次的生菜种植面积,以散叶生菜为主,每年“夏淡”期间,地产生菜的抗虫性比较好,但耐热性较差。像中高档宾馆饭店大量需要的结球生菜大部分还是国外的品种。
  “耐热生菜应该作为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陈德明认为,蔬菜育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要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跟上,与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育种过程中,可以与生产基地进行合作,在实践中获取经验。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表示,资源收集是第一步,然后还有品种筛选、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等许多研究要进行。接下来,基因中心将和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合作,在市农委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积极探索生菜的未来发展之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