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净”水助农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日前在福州举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首次亮相农交会,现场演示水环境治理技术全过程。据了解,在农业面源污染中,水体污染约占40%。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水质标准,是构建“两型农业”的关键。图为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左四),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左一),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左二),在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左五)的陪同下,详细了解水环境治理技术运作情况。 相关报道:“互联网+渗透农交会,上海模式点燃全国舞台”
“互联网+”渗透农交会“上海模式”点燃全国舞台
11月7日,以“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下称“农交会”)在福建福州开幕。上海展团围绕本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形势、新任务,集中展示本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特色、新亮点。上海展团共有71家企业参展,展示展销粮油、蔬菜、瓜果、畜禽、水产、加工产品等6大类200余种产品,分别在综合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区、土壤展区参展。
上海展团还设置了光明食品集团、崇明芦笋、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等专场推介活动;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讨会、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参加2015品牌农业论坛、全国农产品经销商大会等主题活动。 文/记者 欧阳蕾昵 摄/通讯员 陈佳晨 记者 张树良
本届农交会展览规模12万多平方米,是历届面积最大的一次。本届农交会共有45个展团,包括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优果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兽医用品及兽药、水产等11个方面的专业展团参展。有近5000家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企业及合作社参展。本届农交会还突出现代元素,充分展现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本届农交会得到了上海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殷欧等带队参展,并分别代表上海展团出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讨会、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等主题活动。
据市农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处长张建庭介绍,上海展团也创下了历届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纪录,共有71家企业参展,展示展销粮油、蔬菜等6大类200余种产品。上海综合展区共66个标准展位,总面积约792平方米,在综合展区,上海还组织了6家农业信息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的最新应用模式。本着虚心向全国各地展团、品牌企业学习,增进交流和合作的初衷,奉贤区、崇明县分管区县长,市农科院、市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带队参加此次农交会现场进行交流、学习和观摩。
沪台农业合作迈入新阶段
农交会开幕式当天,“习马会”成为参展台农、台商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组委会慎重考虑,上海市台协永续农业发展联谊会特别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区的展位上挂出“热烈祝贺‘习马会’隆重举行”的巨幅红色背景板,成为展会期间客商拍照留影的标志性“景点”。
“海峡两岸民众对‘习马会’的举行有着高度的期盼,相信这一历史性的会面将造福两岸民众,让台商在上海的事业发展更加顺利。”7日,谈及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上海市台协永续农业发展联谊会(以下简称“永农会”)总委李崇章连声称“赞”,“毋庸置疑,未来两岸必须深入合作,并一步步走向更紧密的关系。”作为大陆首家由台协设立的农业专门联谊会,成立于2014年6月的永农会由上海近百家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台协会员组成,永农会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全体会员积极参与下,开展了富有活力的活动,一些外省市的台商、台资企业纷纷要求加入组织,影响力、凝聚力正在不断扩大。
本届农交会首次增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区,市农委在与市台办沟通后,最终将参展主题定为“沪台农业永续发展”。市农委经济商务处处长王德弟介绍说,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农业合作大步向前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中,沪台合作起步早,合作项目广,在沪台商数量多,近年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参展前,市农委找寻了一批在沪从事农业的企业作为农交会参展商,此外还组织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的台湾馆一同参展。现场,台湾馆带来了莲雾、杨桃、甜柿、番石榴、凤梨释迦等台湾当季水果,免费试吃活动让展位人气十足,许多观众和展商还是第一次品尝到新鲜的台湾水果。据永农会介绍,目前,一个坐落于闵行区浦江镇、占地约1500亩的上海市台湾农业示范园项目已经规划完成,该项目计划建设农业栽培园区、市民农场体验区、花卉文创区、农业青年创业区、农村特色主题民宿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特色水产养殖区、花东米果区等8大主题区域,力争成为台湾农业在上海的最佳展示平台。“这是一个里程碑。”采访中,许多在沪台商表示,“习马会”后,两岸交流合作将更加方便,沪台农业合作将更加深入。
知名品牌获“褒奖”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挑战,今年的农交会靠自身发光发热,助推市场回暖。本届农交会上,农业部以“诚信惠农”为主题,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千人农产品经销商大会,这在农业部历史上尚属首次。本次农产品经销商大会上,农业部不但邀请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还宣读并签署诚信经营倡议书,着力为经销商和经纪人搭建宣传交流平台。
“草莓姑娘”周瑜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作为草莓合作社的带头人,她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增加销售渠道:既要种得好,还要销得好。“合作社目前有社员400余户,鼓励社员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是我一直在做的。”
近年来,特色品牌在带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具品牌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往往能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而特色农产品品牌要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成效。今年,农业部开展了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在全国4000多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挑选出100个农民合作社的100个农产品品牌进行公益宣传。
7日,农业部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举办“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发布会”,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出席发布会并为推选出的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授牌。全国100个获奖名单中,“地产水果”仓桥水晶梨、桃咏水蜜桃、锦绣黄桃、皇母蟠桃等4个品牌获此殊荣。上海松江仓桥水晶梨合作社钱培华代表上海获奖企业上台领奖。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向钱培华表示祝贺,鼓励他继续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质量。钱培华告诉记者,仓桥水晶梨发展十几年来,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一系列荣誉,每年通过举办“梨花节”吸引游客前来基地认养梨树。“一棵梨树600元/年认养费,第一年认养可以打八五折,待到梨树采摘时节,我们会为认养客户送上不少于70只水晶梨。”钱培华解释说,即使当年梨树歉收,也会保证70只水晶梨送到客户手中,品牌信誉和质量保障是“仓桥”一直坚持的。
推介会为企业“联姻”
7日下午,上海展团连续举办了三场推介活动。光明食品集团专场推介会上,集团产业部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光明食品集团全产业链模式及国际化战略。据介绍,2014年,光明食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48亿元,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集团连续并购了多家海外知名企业,将技术成熟、品牌知晓度高的优质资源本土化,打造年轻一代喜爱的葡萄酒、婴儿奶粉、橄榄油等高端品牌,实现“中国品牌、全球制造”的“光明梦”。现场,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上海都市生活企业发展公司与上海目森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万元订单,内容为生鲜电商水果类目全年供销服务协议;集团旗下上海联豪食品有限公司分别与咖巴伊牛排连锁餐厅签订了1500万元的采购供销协议、与堂之燕餐饮企业管理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采购供销协议。
位于崇明的上海绿笋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高效益产出的芦笋生产基地。崇明县自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引进试种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栽培历史。推介会上,崇明绿笋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鹏怡蔬菜行、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新田雨盈(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首次参加农交会推介会,目的是让参展客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系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场,上海知名的“丁义兴”丁蹄、鼎丰调味品、好维加调味品受到采购商的青睐。
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化”
农机作业全程监管,油耗、路径一目了然;多传感聚合智能机器人,实现100米范围内移动式数据传感;i追溯一体式终端集信息填报、打印、上传于一体;水上环境声纳探测船精准掌握水域范围各项指标……在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展台,现场演示了各类农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基于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将大大降低职能部门监管的工作强度,也让“智慧农业”成为了现实。
上海农业信息公司总经理朱逸峰向记者演示了农机指挥调度管理、定位分析、作业状态控制和综合统计分析等智能管理功能。“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北斗+gps双模定位系统,可大幅提高农机在野外的定位精度和系统可靠程度。”朱逸峰介绍说,目前这套农机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已在上海312台农机上安装应用,明年有望在上海全面推广,至少覆盖50%的在沪作业农机。本届展会,上农信还带来了许多“秘密武器”:比如“鱼鹰号”声纳探测船可以精准掌握池塘水体温度、含氧量、铵离子浓度,养殖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app便可实现一键操控;i追溯一体式终端使用的二维码是经农业部统一认证的,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无线传感器的使用将更加精准、快捷地传递实时信息。
首次参展的上海穗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便携式农事农情现场采集器”,在这个外观酷似手机的采集器上,键盘的位置被设定成了识别、定位、拍照、种植、施肥、施药等多个汉字标示的按键。公司负责人表示,原本办案携带的厚厚一本“操作手册”已被“电子设备”替代,轻轻松松便可完成农情远程监控、农事工作管理等信息采集。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一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亮相全场。记者看到,这套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好的阈值,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进行控制管理,大棚里的温湿度、光照、土壤湿度、二氧化碳等参数通过手自一体化管理控制模块,经计算机网络、大屏幕显示器、手机app等多种设备来实现操控。“从研发传感器起步,现在,我们根据用户需求,为其提供一整套个性化解决方案。”记者获悉,明年,左岸芯慧将在嘉定区农委的支持下,为全区范围内几十个大型经济作物基地,如哈密瓜基地、葡萄基地、樱桃园等设计个性化物联网方案,实现远程监控。
“这些技术若能在全国推广应用,将有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参展的6家农业信息化企业都希望,借着农交会这一平台,将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全国。
活体蔬菜“新奇特”
本届农交会,彤瑶合作社专门带来了两个存放“活体蔬菜”的无菌保鲜柜和十多种“菇菜共生”品种,包括相思红豆、豆苗、泰国生菜等新产品。彤瑶下属上海谦福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李顥向记者介绍说,现在,这种“活体蔬菜”十分受欢迎,他们的产品目前直供上海100多家餐饮企业,主要以火锅店为主。顾客每点一份蔬菜,合作社就免费供给饭店一次性手套和专门加了助力器的无菌剪刀,直接在餐桌上“活杀”蔬菜,保证菜品的鲜美和安全。李顥举例说,一盘4两左右的泰国生菜,批发给饭店价格为12元,这类蔬菜12天为一个生长周期,一天可以产出约2000份。记者看到,无菌保鲜柜的两扇门,一半是透明玻璃,一半是磨砂玻璃,“磨砂玻璃这边专门用于存放菇类产品”。
“这种名为玫瑰雪耳的产品现在最受女性顾客青睐,一个三口之家一顿吃上一朵即可,批发价目前为10元/朵。”李顥表示,来到农交会希望能寻找到省级代理商,将这类活体蔬菜产品和设备推广出去。目前,合作社正在研发体积更小、适用于家庭的无菌保鲜柜。
在市农科院展位,一套水环境治理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现场演示。农科院生态所付子轼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中,水体污染占到了约40%。根据“一减二控三循环”的理念,生态所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水环境治理。现场演示的这套系统通过源头减量、近源拦截、强化削减、末端处理、生态浮床等步骤,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将水体治理到ii类至iii类标准,甚至有希望达到i类水标准。目前,该设备还在农科院庄行试验基地进行项目试验。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表示,展示的背后是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的集成。市民对农产品安全放心的需求是农科院一直追求的目标。本届农交会,农科院带来了“节水抗旱稻”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演示。“目前,粮食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地区,而那些地方恰恰水资源不足,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耕地用水十分关键。希望我们的节水抗旱稻技术能被全国所认可和推广应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