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控制摄入食品中的耐药菌成第一要务

来源:东坊城乡报 杨清悦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日前,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复旦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主办的抗生素耐药国际合作大会在上海召开。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micheal drake,上海农业科学院院长蔡友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校长、农业食品及环境学院院长bruce mcpheron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美国、英国及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的20多位特邀抗生素耐药问题专家为来自基础科学,食品、农业、临床医学、工业界等各个领域的参会人员展示了全新的抗生素耐药全景图和在耐药生态学研究及成功减灭导致耐药的主要风险因子方面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几十年来,在和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斗争中,人类一度依靠抗生素取得完胜。但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在细菌中的大量产生与快速传播已成为各类疾病治疗的最大障碍。无论是术后感染还是急、慢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作为医生们手中曾经的尚方宝剑已不再有昔日的锋芒;尽管投入了各种新药,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各种抗药细菌仍在肆无忌惮地夺取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抗生素抗药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及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2004年起,由抗生素耐药创新研究国际领军人物,美、英政府国际创新动议全球生态系统控制、减灭抗生素耐药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王华博士领导的团队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研究,发现除抗生素使用之外,其他几个因素在耐药问题大规模发生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据王华教授介绍,食物中含有大量已经耐药的细菌,而且并不是过去关注的致病菌,而是大量非致病菌,甚至包括发酵菌、益生菌等一般认为是有益的细菌才是携带耐药基因的主体。这些耐药细菌被摄入人体后,进一步在消化系统扎根、繁殖、扩散,排出后再通过粪便,污水污染环境基因库,并再次通过农作物进入食品链。所以即使人不直接吃药,抗药细菌也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到人和动物的体内。此外,抗药基因还可以在各种细菌之间传播。所以,控制摄入食品中的耐药菌问题是第一要务。全方位发现导致耐药问题的危险因子并逐个对症减灭,才能最终实现控制耐药问题的目标。
  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在会议致辞中提到,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同样十分关注农业领域抗生素使用的安全性和抗生素耐药性的潜在风险和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缺乏规范和监管、种植业动物粪便肥料的利用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加工业细菌的二次污染对耐药性迁移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需探讨、研究、解决。蔡友铭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是上海农科院的重点发展学科,在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科研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来自美国农业部农业科学院东部研究中心的steven lehotay博士主导了美国农业部食用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标准检测方法的建立。他在合作会议上表示,由于食用动物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量一般来说远低于治疗用药物剂量,因此药残本身并不构成一个食品安全重大危险因子。在动物养殖中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危害一是导致大量的耐药细菌,二是对环境的污染。其他中外科学家们分别介绍了用创新手段有效减灭乳品、粪便及动物肠道中耐药菌的成功事例,及有关食品、动物、临床及环境中耐药菌的分布状况,水平基因转移的机制及在耐药生态学中扮演的角色。从参会人员回馈的信息表明,这一会议让国内专业人员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对将来开展工作并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很大帮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