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沪滇农业科技合作成绩斐然
1995年,上海与云南两地科技部门签署了《关于进行双边对口科技合作意向书》。
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上海市与云南省确定对口帮扶合作关系,由此展开了至今已19年的沪滇对口帮扶和科技合作工作。
19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精心筹划,划拨专项经费,搭建各类人才双向交流、科技联合攻关、资源整合相关平台,拓展互动交流渠道,力争实现资源互补、技术共用、人才共享,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在农业科技帮扶合作方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起,与云南省各州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依托科技创新成果与技术人才资源优势,聚焦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为主要途径,致力于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集成示范农业实用技术与关键产业技术,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孵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突破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并先后派遣年轻科技骨干赴滇长期蹲点,协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究;筹建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专项技术培训;加强产学研对接;开展科技成果巡回展示等。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云南桥头堡作用,向周边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推动相关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实力提升。
□文/摄 记者 杨清悦
10个项目今秋在滇签约
今年9月,上海市科委与云南省科技厅共同主办的“2015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云南省大理州召开。上海农科院共有4个研究所10个项目在此次活动中签署合作协议。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已在昆明、保山、大理等州市成功举办了3届,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年来,双方共同支持了300多项保民生,促发展的科技合作项目。涉及农业、信息、材料、机械、生物医药、医疗卫生、交通安全等领域。
上海农科院本次签署的10项合作项目中有7个项目已在早些时候开展过相关工作,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据了解,今年是上海市农科院第一次组团参加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有来自4个研究所的10名专家组成专家团。此次参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早在1996年,上海农科院便开始开展沪滇合作,部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此次以展板和宣传册的形式展示宣传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对沪滇合作以来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另一方面,10个项目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开启农科院在沪滇科技合作工作中的新篇章,是该院落实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今年4月云南考察后,提出沪滇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现代农业等方面合作的工作要求的实际举措。
紫糯玉米成滇农“新宠”
1996年,上海市农科院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科院建立科技帮扶合作关系,上海市农科院玉米课题组在当地开启了至今已19年的鲜食玉米引种试种工作。19年间,优质糯玉米品种“沪玉糯1号”、“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特色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彩糯”、“沪五彩花糯”、“沪五彩花甜糯”,甜玉米新品种“申甜一号”、“申甜二号”等一大批玉米新品种在文山州七县一市开展试验和示范,尤其是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沪紫黑糯1号”的引种成功,一下子成为了文山最受农户欢迎的玉米品种,这些成绩是市农科院多年来科技援滇的缩影。
据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沈雪芳称,文山的种植业向来以三七为主,传统玉米种植也只有夏季一季,糯玉米产业在文山州的引进解决了当地冬季土地抛荒的现象,成为了文山最受欢迎的新兴产业。记者从文山州农科院了解到,甜、糯玉米种源及栽培技术来自上海市农科院,引种试种、技术本地化及向农户推介则由州农科院来完成。
2012年,上海市农科院与文山州丘北县绿色食品冷冻厂合作,在丘北建立了紫黑糯玉米绿色生态、无公害丰产栽培和产品加工基地。如今,文山的紫黑糯玉米已发展成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优质生态玉米棒已在新马泰等东南亚地区以及俄罗斯打开销路,紫黑糯玉米正为文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添活力和希望。
聚焦高原特色产业
记者看到,一项名为“高山花卉资源调查与驯化工作”的合作项目在今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上海市农科院的签约名单中。农科院林果所研究员张永春介绍,该项目由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昆明农产品国际交易拍卖中心三方合作,加快开展高山特色花卉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和保存利用研究,开展生态适应性驯化利用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从而发掘云南特色花卉资源利用的产业化潜力。“科研单位、公益机构、市场主体三方共签项目是新的尝试,上海对花卉的需求量大,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张永春说道。据悉,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于2001年建立。目前为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主要从事高山植物的保护、研究及科普工作。植物园负责人方震东认为,与上海农科院的合作可以将云南的高山花卉资源优势与上海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以达到人工驯化、实现规模化栽培、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目的。据介绍,目前该项目主要针对我国高山特色的报春花科和龙胆科花卉开展工作,已鉴定了香格里拉龙胆、蓝玉簪龙胆、苣叶脆蒴报春、雪山报春等高山花卉品种,收集资源120份。
此外,记者在该交流会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分会场了解到,野生菌产业作为云南传统特色产业,全国市场70%的野生食用菌均来自于云南,同时云南的野生菌品种也占到了世界已知野生菌品种的近五成。采菌成了当地农民的第一大收入。但由于目前该行业在国内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标准,农残、尼古丁、重金属含量成为野生菌出口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据农科院方面介绍,2010年,农业部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普查,发现文山姬松茸存在重金属镉超标问题,基于这一情况,农科院质标所与丘北县农环站、丘北县金茸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研究。该项目研究基本摸清了丘北县姬松茸栽培过程中镉的主要污染来源,通过调整培养料组分比例和替换低镉含量物质优化了培养料配方。在调研姬松茸主产地区福建和云南的基础上,挑选了4个菌种,获得了其中富集镉较低的菌种。
此次活动,云南丛林野生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岗正是希望借助与上海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合作,研发野生菌各环节快检设备,杜绝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构建野生菌质量把控体系,从而避免野生菌在出口过程中的商业风险。
科技援滇成果丰硕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农科院就选送果树、花卉、蔬菜、设施农业等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到云南红河地区长期蹲点,开展农业特色资源调查、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并协助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文山州农科院也选派了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来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短期培训,学习玉米育种、配套栽培技术;近年来,依托中组部博士团行动计划,上海市农科院再次选派了优秀年轻博士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农牧局挂职学习,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积极推动上海的设施园艺、畜牧、农业生态等科技成果在当地示范推广。
此外,根据云南产业发展需求,上海市农科院依托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办、市农委经商处、市科委国内交流中心等平台,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核心人才,开展技术培训。组织食用菌、粮油、果树专家赴迪庆州与当地农牧局联合举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并深入农业示范基地现场指导,与地方农业推广部门座谈交流,商洽合作意向;组织农业经济、林果、家禽、节水抗旱稻专家,赴丽江市他留乡,开展梨树栽培、家禽养殖技术培训,联合开展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在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上海市农科院还依托上海市技术交易所、上海科技会展公司,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并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示范户直接对接,提升科技成果支撑产业的效率与征对性。同时,针对技术交易所提供的技术需求,精心组织技术团队,与技术需求主体直接联系,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亲赴现场等方式,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如三七种植连作障碍、生态养猪技术、特色糯玉米产业化开发、花卉种质资源创新等一批技术需求,通过与专业技术团队对接,得到圆满解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