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他是被农民“呼来喝去”的专家

来源:东方早报 邹娟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叶正文是上海农科院交农民朋友最多的专家。
  他的手机堪称“农民热线”,再普通的农民,一个咨询电话过去,必然尽力解决。一天跑七八个农民基地更是家常便饭。每年起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
 
  因常年扎根果林,叶正文带着他的团队,将草莓供应期从一个月延长到半年;拉开桃子上市时间;培育包括桃、梨、草莓在内的17个品种通过上海市新品种认定,10个新品种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通过初审。
 
  耐得住寂寞一做30年
 
  叶正文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所长。1986年,叶正文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30年间,他最早研究柑橘和草莓,后面20年研究桃子。
 
  “我出身农民家庭,可能就是喜欢吧,这么一做也就做了30年。”叶正文说。这话说起来平常,实际上,要坚持下来并不那么容易。
 
  比如,一个果树品种的培育,最少需要12年。这十余年间,做的很多事情,也许就是周而复始地下地收集数据,采集样本,观察长势而已。
 
  叶正文入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农业科研人员出国高潮。叶正文大学同班31人,至今还坚持在果树专业的,只有3人。
 
  既然留下来了,叶正文面临的,便是日复一日最原始的劳作。
 
  带伤带病坚持工作
 
  叶正文的同事,林果所副所长张学英回忆道,1995年,他们一起做脐橙研究,经常要去横沙岛,那时还没有长江隧桥,去一趟横沙,比去崇明还麻烦。叶正文他们,每次去,都是早上5时许出发,乘74路公交车到老北站,再换一趟公交车到吴淞口,乘轮船到横沙岛。每次到达的时候,都已经是下午,只能在当地先过一夜,次日才干活。
 
  但是,到了横沙岛,叶正文的煎熬才开始。他对岛上某种作物(至今未查明是什么植物)过敏,一到岛上,双眼便通红,睁都睁不开。“眼睛充满血,睁不开他还硬撑着。我们说叶老师你就休息下,我们替你做吧,他每次都说‘没事,挺挺就过去了’。旁边的人看着都心疼。”张学英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85亿元援建款中,8亿元用于做农业规划。其中15个规划,3个和果树有关:红心猕猴桃园、有机葡萄园、新品种展示园。
 
  那时候,叶正文和专家们不分早晚上山考察。一次,叶正文不小心右脚磕到石头,不但碰伤,还崴伤。血染红了鞋。但是叶正文没有声张,坚持自己爬上山,到了山顶休息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他受伤了且伤势不轻,坚持让担架把他给抬下来。
 
  此后几天,叶正文一刻也没休息,带伤上阵,坚持把规划做完。回来后没多久,他们又接到任务,要在都江堰建个农用冷库。当时,叶正文正感冒发烧,权衡之下,叶正文带上点滴,工作之余,在当地找个小诊所吊水。
 
  17个新品种通过上海认定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吴爱忠介绍,在农科院,基本见不到叶正文,因为他每年起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常常院里开会,他最不着边。”吴爱忠说道。
 
  当然,吴爱忠更乐于向大家介绍,叶正文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15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6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项、通过上海市认定的果树新品种17个、团队选育的新品种约占上海郊区落叶果树种植面积的60%以上。
 
  现在,叶正文拥有一连串诸如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十大科技标兵等头衔。
 
  不过,在果农眼里,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真专家。
 
  果树投入是小成本,但要求很高,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以前是bp机,后来是大哥大,现在是网络,叶正文一直被农民叫唤着奔来走去。一般果园出成果很慢,养护不好很快又要换,他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台风过后,他必定是冲到一线去了。
 
  “不嫌弃我们种田的”
 
  上海皇姆蟠桃专业合作社农艺师马金林,认识叶正文已十余年。蟠桃在金山区原有一定基础,但是做出影响力也就在这十余年间。马金林说,这和叶正文也息息相关。
 
  马金林介绍,早年蟠桃种植,最致命的一点,是裂果率高达90%以上。“90年代,果子裂了,四五元一斤,只能卖一两元一斤。放在现在,一两元一斤有可能还没人买。”2005年,他们请叶正文给蟠桃树问诊。叶正文诊断多时,初步结论为:虽然蟠桃已经套袋,看似病菌虫害进不去,但在套袋之前,就已经被病菌感染。
 
  2011年,金山成立课题,专门研究如何防治蟠桃裂果,叶正文任技术顾问。叶正文说,裂果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理性裂果,另一个是病理性裂果,原来我们只知道前者,不知道后者,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一种疮痂病,潜伏期最长可达70天。现在,这一难题攻克了,金山蟠桃连续三年产量稳定。这一攻克,也为果农至少挽回5000-6000元/亩地的损失。
 
  浦东新区盛亮专业合作社农艺师盛新华四五十岁才学种水蜜桃。他说自己在种桃方面有点先天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盛新华认识了叶正文老师。慢慢地,盛新华越来越感动于叶老师的实在。
 
  比如,每年梅雨季节,桃树容易患“穿孔病”。先是叶子上穿孔,接着掉叶子,到第二年,果子收成肯定受影响。刚开始的时候,洒化学农药不管用,叶正文便教他用土方法熬制生物药剂。这几年,盛新华的桃子能卖到3万元/亩。
 
  “叶老师人真的很好,虽然他职称高,但是一点都不嫌弃我们种田的。”盛新华回忆,2013年,叶正文到他的基地去看桃子。临走的时候,盛新华坚持采几个桃子让叶正文带回家吃,但叶正文没舍得吃。当时,刚好第四届桃产业体系评比大赛在山东举行,同为果农的张建忠要去参赛,但他种的油桃刚刚过季,正为拿什么去参赛而发愁。得知这事,叶正文特意找到正要赶火车的张建忠,把他没舍得吃的桃子硬要他“带过去比比看”。
 
  “说实话,当时,我看到那桃子,大小不一,还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拿去参赛,但是叶老师发话了,我想那就试试吧。没想到,这一比,居然拿回来一个国家一等奖。”张建忠回忆道。
 
  错时种植为农民增收
 
  上海果树一般都在七八九三个月成熟集中上市,这就与外地入沪水果形成冲突。叶正文不仅想要把果树种好,还要考虑把水果卖出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果树要“往前走”,还有的则要“朝后挪”,把果树成熟的时间错开来。
 
  过去沪郊一枝独秀的奉贤“锦绣”黄桃,在叶正文团队的指导下,如今形成“锦香”“锦园”“锦花”等不同成熟期的鲜食黄桃品种,这样就大大缓解了集中上市带来的卖桃难收入低的窘况。
 
  比如,锦香6月下旬上市,锦园8月初上市,锦绣8月中旬上市,锦花9月上旬上市。叶正文还指导农民,各个品种种植比例错开。现在,这一“锦”字系列黄桃品种在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已超过30万亩,平均亩产值6000元-10000元,年产值约15亿元,成为我国鲜食黄桃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被誉为“中国黄桃之乡”的奉贤区青村镇黄桃年产值近1亿元。
 
  “他是我们的科技财神爷,更是我们的贴心人,他是在用心、尽心地帮助我们致富。和他合作,我们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信得过他。”这是和他合作过的果农们的一致评价。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浦东农技推广中心、浦东桃研究所农艺师胡留申说,叶正文老师对产业方向把控得很好,判断也比较准,他能预测到四五年后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郊区10万亩桃树,树龄10年以上需要更换的达到80%。所以,现在,新品种的试种已逐渐推广。
 
  尝试机械化种植果树
 
  另外,叶老师早就注意到并尝试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机械化操作。
 
  叶正文试验的正是“省力化”。比如,通过改变树形,利用钢架和钢丝基本稳定桃树,让桃农可以做到傻瓜式修剪。这在业内被称为“模型构枝”,再通过拉大桃树的行间距,在地面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另一方面,在果树下的沟渠上,铺上简易管道,一辆小型的滑板车能够顺利通过。现在一包有机肥,40斤重,年纪大的搬起来吃力,就是年轻的也费力。诸如此类的创新改造,现在庄行镇新叶村有试验田35亩,一旦可行有效,那里300亩果树都将推广,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