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来源:解放日报 黄勇娣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沪郊的黄桃、油桃、草莓,许多市民都品尝过。但你知道吗?这几样优质新品种的诞生,乃至整个郊区60%的果树新品种,都与一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
  他,就是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所长叶正文。
  他穿着套鞋,从低矮大棚里钻出来,头发有些凌乱,看起来就像一位农民伯伯。但真正的农民会告诉你,这可是他们心目中的“科技男神”:奉贤青村镇种植万亩黄桃,年产值接近1亿元;浙江嘉善把黄桃作为农业主产业,果农收入比原来增加10倍;迄今为止,锦绣、锦香等鲜食黄桃,在长江流域已推广超过20万亩,年产值约10亿元,成为我国黄桃产业领头羊。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叶正文用近30年坚持,把论文写在了沪郊乃至长三角的农村大地上。

  全班同学只有三人坚守

  当初为何选择果树专业?叶正文说,自己出身农村,本来就对水果感兴趣。但他也没想到,报考华南农大时的专业选择,成了他的坚守。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出成果会相当慢。就说桃树育种,从小苗到结果,就需要3年,再到一个品种育成,要10多年。选择了这一领域,就意味着要甘于寂寞。
  “当年,我们大学同班30多人,现在,只剩下三人还坚守在农科领域。其中一个就是我。”叶正文笑着告诉记者,因为同学基本来自广东,他们中许多人现在都已是大老板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一方面,部分青年科技骨干自费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又恰逢一批老科技人员集中退休。在这当口,叶正文决定,把果树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艰辛之路,从此开始。
  他的同事张学英至今记得,1995年,他们在横沙岛开展脐橙科研项目,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先转两趟公交车,赶到宝山的码头,再坐轮渡,到横沙岛已是下午,匆忙吃点饭,赶紧干活。更麻烦的是,叶正文对岛上某种作物过敏,总会诱发哮喘,眼睛也变得通红,但他还是坚持上岛、坚持干活。“他对果树行业是真心热爱。”
  数十年如一日,叶正文终于看到“自己的果树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先后主持了15项科研项目,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6项,包括桃、梨、草莓在内的17个品种通过上海市新品种认定,其中两个获得国家品种审定。他和他的团队选育的新品种,已占到上海郊区落叶果树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上世纪80年代,市郊果树面积只有10万亩,现在,总面积已接近40万亩。市农科院的果树科研团队,也由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30多人。

  2/3时间奔走在田头

  叶正文搞果树研究,还需要“马不停蹄”。同事们说,“叶所长一年有2/3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 
  下转6版  (上接第1版)这是因为,果树种植的管理要求高,实践性强,必须在田间进行技术摸索、现场示范。而市郊果树品种多,分布也较广。
  每年三四月,桃花盛开。为获得更优良的品种性状,不同品种和优系间的杂交试验必不可少。于是,凌晨4时,叶正文就来到基地,顾不上自己有过敏性哮喘,现场指导和参与授粉。
  七八月,顶着烈日,四五十摄氏度的大棚温度,他挥汗如雨忙着考种,为了找到外观和果实风味品质都最好的杂交组合,在闷热的大棚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10月份开始,他又赶到市郊几个果树示范基地,指导施肥和冬季修剪培训,以确保来年的持续丰产稳定。
  现在,他常年结对的示范基地有20多个。叶正文每次去郊区,都要精心设计路线,力争一次“走”过10多个基地。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双马果业合作社,就是叶正文选定的中试基地。农业工人老周说,自己时常看到叶老师过来,每月两三次。最近,叶老师来基地察看之后发现:“施肥和盖大棚晚了一点,明年要改进。”
  奔走在第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金山皇母蟠桃合作社负责人马金林告诉记者,吕巷种植了万亩蟠桃,已成为金山农业一大品牌,但能从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特色产业,离不开叶老师的用心付出。
  几年前,吕巷蟠桃品种遇到了一大难题:裂果现象越来越多,严重时超过了90%。农民种出的果实,每斤价格由4元降到了0.4元。如何是好?他们请来叶正文,立下攻关课题,寻找病因和解决办法。经过几年摸索和试验,叶正文从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入手,终于找到了“疮痂病”的致病原因和防治办法。这两年,吕巷农民种植的蟠桃,裂果率基本都控制在5%左右。
  叶正文对农民是来者不拒。有一次,有果农遇到了桃子坐果不良、大量落果的情况,焦急万分,把求援的电话打到了叶老师手机上。而他正因重感冒在吊水,但还是赶去果园实地察看,给出解决办法。
  在郊区,不少小有名气的果树种植大户,都会自豪地说:“市农科院叶正文老师指导过我们……”“叶正文”三个字,俨然成了“优质果品”的代名词。

  把握5年后的需求

  许多人把叶正文比作“果树行业的老黄牛”。其实,他还是一个总能带给人惊喜的创新典型。
  金山皇母蟠桃合作社的老马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多年来,吕巷蟠桃只有一个主打的“玉露”品种,而现在,叶老师已研发出了两个新品系,试种下来,表现不错,有望推广。
  其中一个叫“沪蟠316”,在7月5日前后成熟,不仅可以将蟠桃上市期提前,还有着“梅雨末期、台风季节未到”的优势。这个品系已试种三年,糖度、口感等都比原来的主打品种有所进步。另一个品系叫“沪蟠391”,在8月20日前后成熟,品质特别好,而且正好挨着锦绣黄桃的中后期上市,销售不难。
  “产业的新需求,倒逼农科团队不断创新。叶正文在果树育种上,一方面充分考虑市民和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努力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告诉记者,过去,上海的果树成熟期集中在夏天,但现在,更新后的黄桃、油桃、蜜梨、草莓等品种,成熟期都在往两头拉长,比如鲜食黄桃的成熟期,已由原来的15天到20天,延长到3个月左右,大大缓解了销售压力。
  吴爱忠透露,叶正文和他的团队当初研发油桃品种,也主要基于两大出发点,一是让市民在5月—6月就提前吃到时令桃子,并避开台风季节对果树的影响;二是满足了上海部分市民喜食又脆又硬桃子的需求。
  “叶老师对产业方向把握特别准,而且十分超前。他考虑的不是一两年后的事,而是5年以后的事情了。”浦东桃研究所农艺师胡留申感慨地说,现在上海桃树正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桃树老龄化已接近80%,二是从业人员也严重老龄化,而叶正文几年前已将这两点列入议事日程。
  目前,围绕“省力化”方向,他正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一系列技术研究,比如改变树型、推行肥水一体化、果园里排管道安装滑板车……一点一滴的创新尝试,都是为了让老年果农更省力,让都市农业更加高效、可持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