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文:一生的事业镌刻在果园里
叶正文简介
叶正文,男,湖南常德人,博士。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所长,兼任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柑橘学会、中国枇杷学会和上海市园艺学会理事,《果树学报》、《上海农业学报》编委成员。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十大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从事桃、草莓等果树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来,叶正文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多项。由叶正文主持研究的“脐橙新品种(系)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及其示范推广”项目200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优质果树示范推广”、“鲜食加工兼用型早熟黄桃新品种‘锦香’的选育与应用”和“早熟油桃新品种‘沪油桃002’的选育”项目分别于2004、2006、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上海市星火奖一等奖1项。“沪油18”新品种在首届全国优质早熟桃评比中获得金奖。
叶正文是从1986年开始进入上海市农科院从事果树育种栽培研究的。作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果树学科带头人,他也是农业部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到果树科学研究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成果进农户、大地写论文”的科研宗旨。
叶正文很忙碌,梅雨季节就要来临了,每天,他的行程表排得满满的,从浦东、奉贤,再到金山,一天下来跑上七八个地方是常有的事。暴雨蓝色预警,穿着套鞋,一头钻进了双张果业合作社满是泥泞的油桃大棚,叶正文仔细查看了油桃的生长情况,叮嘱技术人员,“这个品种大概还有四五天就成熟了。”这个月,叶正文已经是第二次来此作技术指导。
手机铃声响起:坐果不良,叶片突然掉落,台风过后一片狼藉……果农的“求救”电话一来,叶正文从不打“回票”。首席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坐镇”,对于一筹莫展的农民兄弟来说,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先摸清“病症”及时给药,再把那些受伤的、得病的枝枝条条带回去仔细化验,叶正文开出的“方子”往往精准有效,帮助果农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
6月摘油桃,7月尝水蜜桃,8月品黄桃,从夏初一直到秋天,上海桃产业一改过去上市集中,品种单一,产量过剩的局面,形成油桃、水蜜桃、黄桃“三足鼎立”。如今,口味“挑剔”的上海市民能够月月吃到不一样的鲜桃,殊不知果树育种栽培研究的异常艰辛。二十多年来,上海探索开拓建设都市新果林,如今已发展到推广品种占郊区果树面积60%以上,果农的经济收益得到成倍提高,这其中,饱含着叶正文和他的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辛付出。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成果
搞农业研究的人很辛苦,做果树育种栽培的更是不易。一个果树新品种的培育少则10年,多则20余年。周期长,不受重视,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品种还有可能失败。另一方面,在田间进行摸索观察是常有的事,风吹日晒、没黑没昼的操劳也时时相伴左右。“当年园艺系果树专业的同学,出国的出国,转行的转行,如今还守着本专业的只剩下三人,也许是不甘心和土地打一辈子的交道吧。”叶正文的话恰恰反映了行业的现实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初,叶正文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工作,在出国浪潮的推动下,园艺所部分青年科技骨干自费赴美留学,又恰逢一批老科技人员相继退休,面对桃树等优势树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叶正文没有多加思索,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开始了漫漫果树选育、示范和推广之路。
“家在农村,也喜欢弄弄这些树啊果啊的。”从爱好开始起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叶正文的想法朴素而简单:培育出更香甜的果子,给大家饱口福的同时为农户增收。”二十多年的坚持和付出,他和他的团队积极参与市郊鲜食黄桃、油桃、早熟蜜梨、优质葡萄等果树示范基地建设,产品多已成为市郊或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品牌特色产品。他先后主持的科研项目15项、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6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项,通过上海市认定的果树新品种12个,选育的新品种占上海郊区落叶果树种植面积的60%以上。
一年200余天
待在田间地头
农科院的同事告诉记者,叶正文很少在办公室,要找他还得去田间地头。一年到头,叶正文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清晨踏着露珠下地,正午守在果树之间,黄昏时分,他仍在大棚边上做记录……春季桃花盛开,叶正文赶去一个又一个桃园,不顾自己患有过敏性哮喘,亲自参与杂交授粉工作;炎炎夏日,40多摄氏度闷热的大棚里,他挥汗如雨地考种;秋冬季节,他的身影留在沪郊果树示范基地,手把手地指导果树种植户们如何维持健壮树势、保持土壤肥力,确保来年持续丰产。
同在林果所工作的张学英副所长和叶正文共事20余年,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与叶所一起开展脐橙新品种引进工作,张学英至今印象深刻:“当年,我们同住在集体宿舍,每次到横沙岛,早上5点不到就要起床,坐74路赶到老北站,再坐车赶到吴淞码头,到了横沙已经是下午了。”最让张学英感动的是,一上岛,叶正文的眼睛就会憋得通红通红,不停地流眼泪,后来才知道他对某种作物过敏,即使这样,叶正文从没有想过放弃这行。
“果树的生长周期很慢,从一棵树苗到结果要三年的时间,很多问题只有结果了才能看见。”崇明绿华镇农技推广站范吴昌认识叶正文已经20多年了,他还记得,当年绿华镇刚刚开始种植柑橘,什么经验和技术也没有。只要一通电话,叶正文花上几个小时,又是坐船又是坐车,一路赶赴崇明岛最西面的绿华,一待就是一整天。对于本地柑橘品种混杂,产量效益低的现状,叶正文率先提出以高接换种为主要方式的品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通过10余年的努力,筛选出“吉田”、“朋娜”和“纽荷尔”等日美系脐橙新品系,在上海及其周遍地区获得较大面积推广。
“原来,上海的桃子都集中在夏季上市,这个时间段正是台风的高发期。叶正文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研究如何将成熟期提早到5、6月,与外省市的水果上市期错峰,让果农销售更加顺畅。”农科院党委书记吴爱忠告诉记者,作为果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多年来,叶正文带领年轻的团队秉承前辈们务实进取的精神,深入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三农”,引领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就拿黄桃来说,如今不同成熟期的鲜食黄桃品种在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已超过20万亩,平均亩产值6000-10000元,年产值约10亿元,成为我国鲜食黄桃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他是交农民朋友
最多的专家
果树栽培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入行创业,然而,若技术要领掌握得不好,往往一番辛苦打水漂。悠悠岁月一晃而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小叶”成了果树专家“老叶”,却依然奋战在果树育种栽培第一线。在果农们心里,叶正文是一位“叫得动,请得来”的专家。他的手机就像“热线”,无论咨询果园管理、农时安排还是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叶正文总是给予耐心回答,有求必应。今年4月19日上午,奉贤青村镇工农村朱文龙打来电话,焦急万分的他遇到了从未见过的果树病,眼看着大枝上的叶片一片接一片地掉,朱文龙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情急之下想到了向专家求助。当时,叶正文正好在奉贤庄行镇,“别急,我很快就过来看。”一句宽慰的话让朱文龙稍稍安下心,没想到,当天中午叶正文就兑现承诺赶到村里,看了看现场情况,叶正文让老朱先用上一种药救急,然后亲手剪下枝条带回院里去研究。很快,研究结果出来了,和当时的判断如出一辙,两次药打下去,果树的病情就被控制住了。
谈起黄桃的发展史,奉贤区林业站站长陆志兴拿起《奉贤黄桃》一书,语气激动,“叶所长主编的这本书我们果农人手一本,它可是最实用的培训教材。如今青村镇成为中国黄桃之乡,黄桃年产值近1亿元,这都是叶所长他们的功劳啊!”陆志兴知道,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叶正文来了就能一眼看出问题,经他“妙手回春”的果树比比皆是。每次现场指导工作,叶正文不顾皮鞋都是泥,身上都是灰,一遍一遍耐心查看,他会细心地叮嘱黄桃果农:“锦香的成熟期是梅雨期,种植的比例要少点,5%就够了;锦园可以种15%;锦绣卖得好,种75%,锦花是晚熟品种,还可以适当种植一点,10%就够了。”叶正文常常说,品种搭配合理,错峰上市,农民就容易增收。
金山皇母蟠桃合作社马金林种植蟠桃十几年了,亲眼看到蟠桃从产品发展到产业,“叶所长去是公认的林果业‘老黄牛,农民致富‘贴心人’。”原来,合作社“玉露”蟠桃的裂果率高达90%,因为品相不好,卖不出好价格。2005年,叶正文得知后专门成立课题组,帮忙寻找裂果原因。最终找到了裂果源于疮痂病,“得了这个病,就像冬天小孩脸上生了冻疮一样,一道一道的口子,蟠桃价格从4元/斤贬值到4毛/斤,这个病潜伏期长达70天,等发现了裂果已经来不及挽救了。”找到了病因,叶正文帮助果农至少挽救每亩5000-6000元的损失,如今合作社蟠桃的裂果率也下降到了5%。
“未曾想过,对合作社,对普通的果农,叶正文也从来不会以专家身份自居,他的谦逊和诚恳让人动容。”盛亮合作社理事长盛新华2003年从大团镇工厂下岗,“半路出家”投身农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浦东桃业研究所认识了叶正文,权威果树专家自此成为了盛亮合作社的“常客”。2013年,叶正文来合作社,正值水蜜桃成熟时节,盛新华送给他一些刚摘下的“大团蜜露”水蜜桃,叶正文没有舍得吃,放进包里带上火车匆匆赶去山东参加第四届桃产业体系大会。到了会场准备评选,叶正文将随身携带的桃子推荐了上去,没想到却一举拿下了金奖,让合作社的“大团蜜露”一炮而红,盛新华至今仍感激叶正文这份无私的举荐之情。
“要想富,栽果树。”这是叶正文经常对果农说的一句话。他热爱果树科研工作,就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因为他知道,自己培育的果树新品种一旦有了效益,农民就能最大程度受益。
“果树除了果实可以鲜食以外,还有生态功能,是都市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叶正文笑笑说,上海人是最讲究吃的,不仅要品质安全,品种也要不断更新。国外引进的固然需要,但我们更要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果树育种的漫长过程让叶正文养成了潜心研究的习惯,市场需求“倒逼”着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
实验田洒遍了他辛勤的汗水,田埂上留下了他艰难的足迹,叶正文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成果进农户、大地写论文”的科研宗旨。他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果树事业,将人生的价值镌刻在了果园里,更刻进了果农们的心坎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