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水陆空”立体种养 既生态环保又助农户增收

来源:东坊城乡报 杨清悦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2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菜地里“种”蚯蚓、田垄沟里养黄鳝——这样的种植方式你了解吗?在崇明县三星镇瀛西果蔬专业合作社里,这样的立体种养模式已经持续了4年多。2010年,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将农作物、蚯蚓,还有黄鳝聚到了一起。这看似“拉郎配”的组合实则是科研人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的一次发展立体农业的大胆尝试。
水陆空立体种养模式
  走进合作社,记者发现这里的菜田和传统的大田不太一样。据介绍,合作社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蔬菜产量的情况下,进行了田间排水沟改造。拓宽并挖深了每一条垄沟,垄间沟宽幅25至35厘米,沟深40至60厘米。沟与沟之间保持通畅。且根据田块大小,每垄25至100米长度要筑1至2个土坡,土坡高度高于耕地平面30至50厘米,土坡要求整理为龟背形。“这些都是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改造的。”合作社负责人陶晓斌告诉记者。
  据了解,“水陆空”立体种养模式,就是“蔬菜-蚯蚓-黄鳝”立体发展,突破传统只局限于菜田生态系统中单一种植层次,追求在空间上三个层面即农田垄上种菜、土壤中养殖药用蚯蚓、菜田沟域水下进行黄鳝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结合上海农业生产、耕地与气候资源特点,辅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建立农田菜、蚯蚓、黄鳝“立体”种养模式,极大提高了农田空间综合利用效率。
  该模式体现了绿色环保和循环低碳的特色。通过蔬菜废弃物回田进行土壤蚯蚓饲喂,利用蚯蚓饲喂黄鳝和进行生物耕作,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利用难题,补充了土壤养分。此外,土壤蚯蚓与黄鳝的粪便还田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菜田养鳝过程中,农户大幅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为蔬菜安全与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以蚯蚓为核心的农业生产链
  大田里“种”蚯蚓,这样的创意从何而来?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土为家的蚯蚓数量锐减,无法满足家禽饲料、鱼饵和药材等的市场之需。单说以药用蚯蚓制成的干货,沪上药材公司一年需要600多吨,却一直找不到能提供货源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不少农民也想开展规模养殖蚯蚓,但苦于没有可操作的成套技术。据市农科院生态所研究员吕卫光回忆,当时他正和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几位专家围绕生态农业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当提出何不在田里试“种”蚯蚓时,这样的想法与陶晓斌一拍即合,随即便在瀛西合作社实施起来。
  吕卫光表示,蚯蚓以有机质为生,畜禽粪便、秸秆败叶都是它的最爱,2吨粪便可以把一亩土地的蚯蚓养得肥肥壮壮,岛上的不少农业废弃物因此变废为宝。同时蚯蚓是出了名的松土能手,粪便则能改善农田板结,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蚯蚓繁殖力旺盛,以它为饵料在田间养黄鳝,既不影响蚯蚓产量,又可多一种产出——一条以蚯蚓为核心的农业生产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据悉,黄鳝属底栖生物,时而在水里游弋,时而钻进土里觅食,田里的蚯蚓“正中其下怀”。陶晓斌告诉记者,去年“蚯蚓田”亩产了30多公斤黄鳝,也为合作社提供了另一增收渠道。
生态环保又增收
  “好好的土地挖成这样,不是在瞎搞吗?”这是2010年初,吕卫光和陶晓斌为实现立体种养改造土地时听到的质疑声。陶晓斌坦言,该模式试行的第一年,亩产量并不高,不少村民对此牢骚不断。但是到了第三年农户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算上垄沟里的黄鳝,仅在“蚯蚓田”里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就明显比在普通大田里的产量高上不少。不仅如此,如今“水陆空”立体种养模式还为农户实现了旱涝保收。2013年10月8号,上海遭遇强台风菲特袭击,大雨淹了不少农田导致农户损失惨重;2014年相比往年是个干旱年,不少地区农作物产量受到影响,但又深又宽的垄沟和良好的排水系统让瀛西合作社的“蚯蚓田”既不怕涝也不怕旱,产量不减。面对实实在在的增收,农户们不得不对市农科院专家们的大胆创新表示服帖。“专家到底是专家,我们种了一辈子田也想不到这种办法!”这是一名农户亲口对陶晓斌说的。此外,“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单位农田农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大幅减缓了单一种植模式下蔬菜价格波动引起的损失,提高了单位农田的收益。
  吕卫光认为,在瀛西合作社尝试的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能改变目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不利局面,将促进农户有机肥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有助于形成有特色的崇明种养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