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战士
市场上的农产品到底安不安全,要经过他们的精确检测进行把关;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他们在第一时间给予应对的技术支撑。人们称他们为“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战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色质谱检测技术研究室,这个基本是70后、80后组成的年轻集体,近日荣获了2013-2014年度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这也是他们连续第二次荣膺该称号。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做实验精细到微升
上海的农产品,蔬菜、食用菌、水果,是否存在农药、重金属残留等安全问题,很多都是由上海农科院质标所色质谱检测技术研究室来测定的。采集样品,实验室检测,风险评估,出具产品安全报告,这就是这个研究室20多位青年人每天所要做的事。一身白大褂,戴个大口罩,手上一副胶皮手套,满头大汗,风风火火,不是在田间地头采样就是实验室里做前处理,别人都说他们“不是在做检测就是在去做检测的路上”。
事关吃的问题,安全检测不能差一分一毫。最简单的称量样品,精确度要达到小数点后两位,本应称25g的样品,如果称成25.5克,对后面的实验结果就会带来影响。提取液体的移液器,单位是用微升来称量的,1毫升相当于1000微升,而最小的量器只有20微升。“1微升和2微升看上去根本没有差别,但最后就有可能造成10%的误差。”研究室主任白冰告诉记者,任何细微的马虎大意都会导致数据的偏差,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或损失。
“手要稳,看线要准,这都是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净化用的小柱,一溜就是20个,滴进去的溶液每一个的流速都得一样,都得靠技术人员“眼疾手快”,工作的时候精神必须保持高度集中,有时候做完一天终于放松下来,才会发觉非常非常疲惫。
为了保持精准,实验室里的机密仪器必须精密保护,不能有灰尘,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仪器室必须密闭。但实验碰触到的不少都是化学试剂,甲醇乙醚等,即使有防护,也抵不过密闭环境里每天的挥发积累。“你看,我们这些人,头发都掉得比别人多。”在研究室工作已有8年的在读博士饶钦雄指着自己的头顶自嘲。
为百姓不怕辛苦不怕累
研究室里基本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穿着白大褂做实验看上去干的都是技术活,其实下田下市场一样要会。采样需要大量不同种类的各种产品,而且得是市场上在卖的,这就得找农贸批发市场,批发市场都是很早开门的,他们就一样得凌晨3点赶过去。大热的天,到高温大棚里采样、做试验,往往没采集几个样本,就浑身大汗淋漓了。
除了日常的检测任务,做好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的技术支持应对也是研究所的重要工作。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科室成员不眠不休,攻克的技术难关使得质标所进入了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首批三聚氰胺检测机构名录。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检测工作不可能定时定点,加班、通宵处理不说,紧急任务下达后连正常的双休日、高温假、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日都不能休息。奥运会、世博会期间,更是基本无休。也正是这样,才能让政府相关部门能第一时间得到可靠数据,让市民们吃上放心菜,健康粮。
身居都市,却躬身农田,正如上海农科院质标所副所长宋卫国所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城市的百姓们谋口福。”
“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饶钦雄说,每天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的确很枯燥,但每次遇到新的挑战时又非常兴奋。
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帮百姓把好了食品安全关。一次科普宣传活动结束后,有一位老奶奶依依不舍地上前拉着质标所青年们的手:“你们一来社区,我们老百姓的心就宽了。”这质朴的语言让大家顿时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能让老百姓吃着放心,吃得安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宋卫国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