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定量种田,产量博弈排放

来源:文汇报 沈湫莎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同一亩地种水稻,亩产500公斤和亩产1000公斤两个品种,选哪一个?答案似乎很简单。可如果告诉你,亩产500公斤的品种需要1个人每天照看2小时、施肥10公斤,亩产1000公斤的需要5个人每天工作10小时、施肥50公斤,这道选择题该如何做呢?
  在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宋祥甫团队看来,种田是一场资源获取与排放的博弈。这个在世博会期间让200多丛水稻日日定格在抽穗期的研究团队,如今在奉贤庄行辟出了一块100多亩的土地,建起了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他们心中,所谓低碳农业,就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或产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面源污染。经过3年研究,一个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的农业野外长期实验平台日前初步建成,该中心在通往科学种田的路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业排放功不抵过
  每每说到农业减排,宋祥甫常会面对这样的疑问:“农作物不是能吸收二氧化碳吗,排放从何而来?”其实,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农业行为造成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量排放,如果把这两种气体换算成常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话,那么甲烷造成的影响倍数是23,氧化亚氮则高达296倍。
  与看不见的温室气体相比,农业的面源污染更为人们所熟知。由于过量施肥,氮、磷等物质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随着农田排水流向江河湖海,或渗透到土壤。
  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6%(远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仅为2%),农业对面源污染的贡献率则达到了50%以上。其中,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面源污染分别达到了农业源总量的约50%和20%。
  “农业既能吸收温室气体,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和面源污染的贡献者,两者相较,功不抵过。”宋祥甫说。
  
未来种田靠实验探索
  在低碳农业中心,科研人员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精明的管家——每亩地施多少肥合适?怎样的营养组合最环保……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靠经验,而得靠实验。
  农业的复杂性在于,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气、土、水、肥条件下,产量的差别可能会很大。为了获得精准的数据,首先要求用于实验的农田初始条件尽可能相似,其次则需要研究的时间足够长。据低碳农业中心的科研人员介绍,全球约有300个连续观测不少于20年的农业野外长期实验基地,其中,观测已超过100年的有25个,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许多经典农业数据就是由此而来。据此,该中心专门设计构建了一个可定量研究不同施肥水平、肥料种类、栽培模式和耕作制度条件下,稻田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温室气体减排、面源污染控制等参数的长期实验平台。
  宋祥甫说,如果把这些参数的最优组合告诉农民,就能实现科学种田。比如,他们发现,某一肥料组合在氮肥用量相同的前提下,较其他组合增产22%;更为难得的是,按照这一组合,农作物对氮肥的吸收率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对环境的污染将大幅降低。
  但宋祥甫觉得仍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农业实验受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需要更长时间和较大面积验证,力求结果可靠。
  据悉,低碳农业中心将在深化研究和技术集成的基础上,推广示范一套低碳节能型水稻种植技术体系,即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前提下,较现有水稻生产减少灌溉用水量30%以上,氮肥利用率达50%以上,削减稻田面源污染、减排温室气体各30%以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