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稻麦:卖“吃”不如卖“种”

来源:本报记者 黄勇娣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讯(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许建华)也许过不了多久,富含硒元素或低糖度的稻米就将在沪郊进入规模化生产。本市首个稻麦良种繁育中心日前在光明食品集团跃进农场挂牌。中心正常运转后,将使沪郊稻麦良种自给率由不足10%逐步提高到30%以上,同时选育一批适合上海地区种植的稻麦新品种以及几个功能性水稻品种。
  据了解,位于崇明生态岛的跃进农场原来主要从事常规种植,水稻和麦子的生产面积可达5万多亩。由于坚持科学种田,农场的粮食单产近年在市郊连创新高:水稻亩产量从最初的400公斤到现在的600公斤,部分高达800公斤;大小麦的亩产量,则由最初的300公斤到现在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近年来,农场逐渐看到了稻麦种子的市场潜力。首先,由于农场格外注重稻麦品种的品质和纯度,生产出的稻米畅销苏、浙、沪、闽等地,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4%左右。同时,农场引进、推广的新品种也备受郊区种植户的欢迎,基本每年都做到6至8个新品种参加生产示范试验,每隔一两年都有两三个产量高、品质优的稻麦新品种用于大面积生产中,推广的新品种产量增幅均在5%以上。
  稻麦良种繁育中心成立后,将把繁殖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左右,可为郊区约30万亩的稻麦田提供优质种子,从而大幅提高郊区稻麦良种自给率。同时,中心还依靠市农科院等单位的科研力量,探索更高效的品种选育新手段,一方面为上海及周边地区选育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一方面迎合市场新需求,研发、推广富含硒元素或低糖度的功能性水稻及不同口味的糯小麦等品种,最终形成良种选育、生产、加工一条龙的种源供应链。跃进农场有关人士透露,从“卖稻米”走向“卖种子”后,附加值可提高若干倍,他们计划未来将5万亩粮田全部转向种子生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