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梦圆麦田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黄培忠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粒大麦,我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一粒大麦,也给了我无数荣誉。同行都知道我是中国从事大麦科研的“元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大麦情结缘起于我的童年。 
     
  我出生在南汇海边的一个村庄,滩涂冲击成的农田,少田基,多螃蟹,留不住水,种不成稻,旱作的麦子就成了当地主要的作物。我吃着麦子长大,对麦子情有独钟。特别是大麦,不用加工,压成片就能煮饭熬粥。于是,种上丰收的麦,吃得饱饱的,就成了我儿时最大的愿望。 
     
  1961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浙江农科院作物所工作。我对领导说,我要搞大麦,从此,就一头扎进了“麦堆”,这一扎就是整整38年。毕业3年后,写出了国内第一篇有关大麦资源论文《浙江省大麦地方品种整理》,直到15年后的1979年,全国大麦资源会议召开,能查到的同类论文依旧只有这一篇。 
     
  调到上海市农科院后,我继续对上海的大麦品种资源进行整理。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培育优良的大麦品种,若没有足够的种资,育种无从谈起。终于,我与同事们为我国大麦育种选定了正确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从多棱转向二棱的新方向。因为我们深入研究了麦子穗形结构,二棱穗形增加空气流通,能有效减轻乃至避免麦子赤霉病。如今,这已成为中国冬播大麦区的主要育种方向。 
     
  当癌症成为人类头号杀手的时候,南方地区的麦子也患上了“癌症”——黄花叶病。上海和苏浙的麦农一度谈“黄”色变,本该一亩地有三四十万穗的,一患“黄”病后只有千把穗,基本就相当于绝产,更可怕的是,来年这块地哪怕播上再好的品种,也照样染病,颗粒无收。 
     
  于是,我又开始挑战自己,从丰产育种转攻抗病育种。这是创新,也是风险,个中甘苦自不待言。麦子一年种两茬,有整整10个月,我是在农田里度过的,还有2个月是科研准备期。一次又一次放弃休假,远赴各地试种。终于,育成国内第一个杂交的抗黄花叶病的大麦二棱品种,随后又育成多个抗黄花叶病的新品种,基本控制了上海及苏浙地区的这一多发重病害。我们培育出的大麦品种连续10多年成为上海郊区的“当家”麦种,覆盖市郊播种面积的74%以上,累计推广1980万亩。仅1986年~1993年期间,上海种植我们育成的品种后,新增产值就达约1.15亿元。外省市引用我们育出的抗病品系后,又发展出195个新品系,1988年~1994年累计推广824万亩,新增产值约1.46亿元。 
     
  在我圆了儿时梦的时候,党和人民更给了我圆梦的快乐:我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精英”和“科技功臣”称号,还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者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大麦育种专家、上海市第二届“科技精英”获得者。张秀华整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