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都市型现代农业 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吴爱忠
上海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大多数品味过上海市农科院科技成果的滋味。想想农院培育的有机葡萄、“锦绣”黄桃、“沪玉糯”系列玉米新品种……可能都会满口生香——一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正悄悄地植入人们的心田。
上海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博士,正是培育这个品牌的团队领导。吴爱忠对科技兴农的认识清醒而深刻。他认为,上海虽然没有辽阔的农业生产用地,但在推进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在上海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中,上海市农科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1+3+x新格局
他的目标坚定而清晰——打造“1+3+x”上海农科新格局:1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综合性的专业科研基地和几十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建设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为了今后能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吴爱忠说,“中心”在优质粮油、设施园艺、农业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食药用菌品种选育与栽培、都市型现代农业等6个优势领域展开研究。
同时,瞄准2l世纪农业的“新生长点”,积极拓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林木花卉引选种等4个新兴领域,并在动植物病虫防治及预警体系、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与评价、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等3个公益型、基础性领域努力创新。
3个综合性专业科研基地则包括奉贤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园、庄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站、青浦植物新品种保护及转基因测试基地。
“x”代表着正在或即将建设的一批农作物、蔬菜、果树、畜禽良种繁育等基地和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创新、服务两手硬 “把科技创新种在上海的农业大地。”是吴爱忠常说的一句话。近2年来,全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04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33项。
2002年以来,院新建技术平台10余个,新增示范基地50余个,全院每年有100余项技术、品种在郊区及全国推广应用,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为聚焦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吴爱忠抓实科技服务工作。组织在郊区建好了一批主要农作物、蔬菜、果树等试验示范基地。
同时,农科院各类农业科学专家服务“三农”的脚步从未停歇。每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达1000人次以上。
都市现代农业要在装备上有所体现。5年前,我国农业现代温室几乎是洋货天下:荷兰玻璃温室、以色列薄膜温室、法国充气膜温室……中国几乎成了万国温室博览园。然而,这一切已成为历史。今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温室,在全国的占有率已超过50%。同时,出口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国家,开启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成果开出遍地花
遍地开花的农科成果成就了上海市农科院品牌。农科院培育的“锦绣”黄桃如今已在浙江、江苏等地推广近10万亩,年产值约3亿多元;上海农科院培育的双低系列油菜,迄今累计在长江流域推广3000万亩,已为当地农民增收15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吴爱忠说:“我们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具有都市型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科学院和区域性的都市型农业科研中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