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天敌杀害虫 循环利用施“绿肥”水稻蔬菜吃上“减肥”套餐
本报讯 (记者任荃)眼下,本市郊县即将迎来水稻播种季节。要想在收获季节避免一场人虫大战,农药、化肥似乎必不可少。而在一份由市农科院新近研制的水稻“健康套餐”中,化肥减了1/3,农药少了近70%,取而代之的是天敌、“绿肥”等纯天然营养。
这份“健康套餐”的第一个灵感来自于一条生物链。通常,水稻播种后的30天内,中性昆虫、浮游生物和蜘蛛群落开始“称霸”稻田。其中,蚊、腐生蝇、弹尾虫等中性昆虫和水中的浮游生物,恰好是小蜘蛛的食物;等小蜘蛛长大以后,就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稻田害虫的天敌。
何不利用自然界的虫虫相克“自动”杀害虫?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蒋杰贤由此开出了一道“生态处方”:水稻生长前期少施药甚至不施药,以此保护中性昆虫,喂饱蜘蛛群;待到风吹稻浪时,大批害虫自然会被吃掉。此时,只需配以频振式杀虫灯,再选择性地洒点儿农药,农民即可高枕无忧。
去年秋天,稻飞虱横行。而在奉贤200亩技术示范田里,遭遇天敌的稻飞虱破坏力反降了42%,农民增收6.2%。
“套餐”的第二个灵感则是资源循环利用。冬天农闲季节,在收获后的稻田栽种紫云英和蚕豆。这既为蜘蛛提供了越冬场所,又能固氮还田,让忙碌了一年的土地休养生息。待到第二年春夏,蚕豆结果卖钱,紫云英的秸杆则能当作稻田“绿肥”,既安全又营养,还能省下不少化肥开销。单以稻农为例,每亩就能省下13元。
蒋杰贤告诉记者,氮肥虽是农作物生长的必备营养,但过量使用也会导致营养过剩,使得水稻、蔬菜等叶片更绿、植株硕大,更易招引稻飞虱、卷叶虫等农田杀手。改用“绿肥”后,示范田里的化肥用量减少1/3,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少用农药、少施化肥的“双减理念”,课题组同时为青菜、番茄、甘蓝等蔬菜“度身订制”了一系列“健康套餐”。目前,“双减”技术在奉贤、南汇、松江、崇明等区县累计示范推广2万多公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