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珍珠”镶嵌创新路——糯玉米种质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纪实
嗬,在江南真少见到如此有气势的“青纱帐”:放眼望去,密密匝匝的王米秆在秋阳的照射下,仿佛一直延伸隐匿到东海滩涂的那头;近处瞧去,那硕壮的玉米棒挤挤挨挨地掩映在颀长的枝叶间,顶上棕色胡须袅娜地悬垂着,微风过处,竟轻盈地舞起来般;跳下田梗,信手掰下一个,扯开苞衣,只见那玉米粒圆润丰满,晶莹光泽,如同“珍珠”齐整整地直缀到棒须边,那若有若无的清香也随之沁人心脾。
这里就是上海市科委“十一五”首批19个重大科技项目中首先启动的农业项目,糯玉米种项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崇明示范基地。这里栽种的就是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沪王糯3号”。在过江的船上,记者采访了育种人王义发研究员:听他谈30年的珍珠米情结,听他谈——
八载春秋“炼”一“珠”
王义发师从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范洪良,对事业的执着,如同其师一辙,他对各国的玉米品种了如指掌,道来如数家珍;然而,他不吃玉米,许是下乡在黑龙江吃老棒子吃怕了,许是凝聚大多心血不忍吃了。
农业育种,要从数百上千份的杂交组会中筛选,获得优良亲本来年再种。一茬一茬种,育种人要耐得住那份寂寞。
王义发拿着那每年仅3—5万元的科研经费从田头到实验室,20多年不敢轻言放弃。
1992年起,他调整育种方向,着手攻克鲜食甜糯玉米。
上海一年只能种上两茬,于是在冬季他把玉米种到了海南,每年可多收一茬种子。从此,每年3月到6月在上海种春茬,7月到10月种秋茬,11月起到海南种冬茬,来年3月收种,再返回上海种春茬,如此循环。每年他在海南一呆就是4个月,连续6个春节,他是在岛上度过的。
8年过去了,2000年,他育成的沪王糯1号终于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鲜食糯王米。
企业慧眼识“珍珠”
曾经听到太多的科研成果鉴定审定之日,就是其“束之高阁”之时,竟而成为“昨日黄花”。
而沪玉糯是幸运的。新品种审定之后,拥有上海12个现代农业园区中最大面积的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慧眼识“珠”,马上与上海农科院合作进行优质糯玉米品种试验与栽培技术研究。
上实园区地处崇明东滩,泥沙冲击而成的土壤,盐性大碱份高,旱地与水田作物轮茬将利于上壤熟化。于是他们成功采用玉米和水稻轮种,减轻土壤盐碱和杂草发生,在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促进了生态循环。今年初,总经理罗毅亲自领衔,组建糯玉米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小组。种植沪玉糯2000亩,采用公司加农户方式,推广先进栽培模式,亩产量将超过750公斤。
罗总掰着手指说,今年项目基地的2000亩玉米,如每亩增加收入500元,将可新增效益100万元。整个项目将建设万亩基地,再通过冷冻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效益将更为可观;公司加农产又将为农民增加1000个就业机会,培训出100个专业技术员。农户真如同是种上了“珍珠米”。
“五彩珍珠”更璀璨
“珍珠米”国际誉为黄金食品,其浑身是宝:于市民保健;于农民高效;于环境生态。预计中国的这一市场将达到100亿元。
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种质创新和品种育成。立入“十一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的糯玉米,当然是“重任在肩”了。王义发兴奋地讲解着攻关的目标;运用单倍诱变育出2个新品种;构建10份新种质;攻克细胞工程种质和育种体系;构建传统与生物技术结合的复合育种平台;拿下高密变制种技术……
他介绍得很专业,但一幅“五彩玉米荟萃”图已然构就:崇明的万亩示范基地种植沪玉糯3号,可每年上市鲜冻糯玉米5000吨;南汇的万亩示范基地种沪王糯2号,以早熟抢市场;长三角示范面积15万亩,有望种上密植紧凑型的沪玉糯4号,将产生1亿元的效益。记者笑着问那还有5号、6号?
王义发悄悄地露了底,下一个该是彩色糯玉米了,那红白、紫白相间的色彩,加上特糯和高产,绝对是个好品种;而黑色糯玉米则正在海南岛加代配种……
有理由相信,创新路上,这“五彩珍珠”定将更加璀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