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
上海农业科技:“赶早”下乡
元旦未至,新一年的农业科技却已“赶早”下乡。前天,2007年上海农业科技大型下乡活动在崇明拉开帷幕,来自上海农科院、水产大学等农业科教单位的150多名科技专家,编成若干个小分队,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等提前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农民缺什么就送什么
在崇明体育馆的咨询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崇明各村镇都来了农民代表,专家们也分别设摊,包括食用菌、水稻、蔬菜、玉米、油菜等若干门类。
前来“赶集”的农民,不少是种植大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等尤为感兴趣。蔬菜种植户张先生,一直在看白凤菜、芝麻菜等蔬菜样品,农科专家陈龙英告诉他,这些新品蔬菜都是自己培育出来的,种植上并没有多大难度,目前沪上不少饭店都有订购需求。来自崇明港西镇的袁先生,很快看中了毛豆新品种青酥二号和青酥六号,当场订购500公斤。他说,明年要和周边农民一起尝试种这两种毛豆,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当天,专家们免费送出了上千份科技资料以及好几麻袋的玉米、油菜、大豆等新品种子。有的摊位前,还出现了农民争相领取的热闹场景。
长三角携手成就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还是从苏浙皖专门赶来的。上海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介绍,2001年起,上海、江苏、浙江的农科院就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每年联合举行大型科技下乡活动1至2次,目前已与长三角地区100多个县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建立若干个技术示范基地。这一次,安徽农科院也加入了进来。
上海专家在食用菌产业化方面有优势,浙江专家在果蔬保鲜方面有优势,安徽专家最擅长地下害虫的防治……农科优势互补,成就了不少农民致富的佳话。如浙江金华的老李,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成了当地有名的食用菌大王,今年又投入1000多万元,准备尝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技术创新。南汇桃农则有望在浙江专家帮助下,把水蜜桃的保存期由3天延长到20多天,从而缓解水蜜桃的销售难问题。
农科服务有望“常下乡”
一年一两次的科技下乡,热闹却并不“解渴”。目前,上海的农科服务正逐步走向“常下乡”。
据介绍,目前上海农科院每年组织各类农业科技下乡服务1000余人次,大型的科技下乡活动4至6次,新品种、新成果、新科技现场展示观摩推介活动3至5次,为农户或农业龙头企业现场技术咨询近万人次。今年,他们还首次推出了农业科技服务“四季行动计划”:春季,新品种推介行动;夏季,安全生产技术行动;秋季,市场引导行动;冬季,技术培训行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