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农业科技新第一
最酷科技
●培育出广适型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较同期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
●选育出一批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亩产1000—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
●开发出6000个大气压以上、高压仓300升的商业化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
●培育出广适型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较同期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
●选育出一批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亩产1000—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
●开发出6000个大气压以上、高压仓300升的商业化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第一个粮食生产“八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及48%。2011年前者达到6977元,实现连续8年较高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
10年间,我国从重要的粮食生产消费国到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这其中,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4年,针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严峻现实,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12个粮食主产省,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3大平原,围绕水稻、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目标,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科研人员的大胆创新,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赢来了全方位的卓越成效。我国粮食总产量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前的4.3亿吨,跃升到2011年的5.7亿吨。以粮食科技水平为例,“十一五”期间,形成了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了产量性能优化等作物高产高效理论及缩株增密、双晚双高、精准栽培、条带深旋和节水省肥等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同时,创造出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937.2公斤、双季稻亩产1355.2公斤,黄淮海小麦亩产789.9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770.5公斤,东北平原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亩产1183.49公斤,再生稻和稻麦两种植系统周年单产超1500公斤的超高产纪录……
第一个超级稻节水抗旱新品种取得成功
10年间,杂交水稻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目前,中国种植的杂交水稻占到水稻总面积的58%,平均增产20%。我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应用面积最广、应用程度最高的国家。
我国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新品种创制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针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我国初步研究和建立了利用作物远缘种、近缘种、亚种、亚基因组、冬春品种间杂交,创制作物强优势种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累计选育并审定出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农作物新品种1400多个;培育的广适型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较同期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选育出一批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亩产1000—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和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增产能力,其中登海661夏播最高产量1402.86公斤/亩,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800多亿元。
作物强优势杂交种创制开创了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选育出了巨穗稻r1128等新种质和玉米新型单倍体诱导系;建立了棉花核不育宿根法和核不育二级法杂交制种体系;初步建立了油菜新型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育种系统;研发出大豆利用蜜蜂定向采集和传粉制种技术;杂交小麦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超预期的喜人成果,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为我国原创新成果,引领着国际杂交小麦方向,优异不育系的创造、制种技术的突破和冬春杂交模式的构建,使我国杂交小麦进入快速发展与应用阶段。两年中,六大作物选育强优势杂交种46个,累计示范近千万亩,新增粮食约1亿公斤、棉花约800万公斤、油料约2500万公斤。
超级稻节水抗旱新品种取得成功。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讨论和探索,培育出集安全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种性状为一体的新型水稻。在绿色超级稻相关性状适应型标记开发,标记辅助转移与有利性状累加,水稻多抗、氮磷营养高效、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种质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培育出“沪旱15”和杂交组合“沪优2号”“旱优3号”等多个多抗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相继通过了全国和地方审定,并在皖、豫、苏、赣、鄂等5省大面积推广种植,至2010年累计种植面积约400万亩。
第一个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装备
走过数十年的探索道路,历经“十一五”的集中突破,我国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与装备实现重大跨越:掌握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一举打破发达国家多年的技术封锁与装备垄断。食品非热加工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和大型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在短时间内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超高压技术成果完成短短两年,商用型超高压设备销售已超过50台(套),并开始批量出口,预计2010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过220万美元,国内销售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超高压技术团队步入了集中“收获期”:借助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课题组攻克了超高压技术装备领域内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传压系统、增压系统、承压系统、保压系统、智控系统和超高压食品加工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整体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6000个大气压以上、高压仓300升的商业化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攻克了大容量舱体,即体积100l、压力7000大气压以上双堵直封式自动密封技术、大流量水介质自动增卸压控制技术、耐高压材料与结构的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油—水”组合加压与“高—低”压系统控制与自动监测控制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了大型缸体热套式高压舱加工新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率超过95%的水介质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装备,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第一批汶川抗震救灾应急项目课题及时启动
“十一五”以来,围绕村镇动态监测、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能环保、防灾减灾、乡村建材、信息服务等重点内容,分批启动实施多个支撑计划项目,累计国拨经费总额共计5.64亿元。
重点突破了土地实时监测技术体系等一批城镇化和村镇建设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建设了重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程等一批村镇建设示范基地,累计取得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750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2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10多项;编制完成130多项村镇住宅建设标准和规范;累计实现成果转化应用超过350项。其中,“农村土地实时监测技术与系统研制”项目创新了土地勘查技术,实现了土地监测的智能化、实时化、准确化,其中gnss网络增强与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的定位精度、初始化时间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强力支撑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启动了一批应急项目课题,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救灾和重建中应用和推广。如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等最新研究成果对灾区紧急实施航拍作业,采集灾区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开展房屋灾毁调查、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重灾区乡镇和行政村基础地理数据空间化等工作,为国务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完成了多项灾后重建选点规划和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汶川新城水磨镇城市设计》获得汶川县“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城市设计类一等奖,寿溪老街的设计获灾后重建安居工程类二等奖。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