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种子研发不能“厚此薄彼”

来源:文汇报 沈湫莎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公开信引起强烈关注,一些农科专家接受本报专访指出,常规和杂交稻种并不能简单分高下——  种子研发不能厚此薄彼
    “
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公开信在网上披露,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年调研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屡有真知灼见的李昌平,在他最近的这封信里对一味发展杂交水稻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认为,现在的种子杂交化、转基因化,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一旦遇上天灾,农民将无处补种。常规种子虽然产量比杂交种子稍低一些,但是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李昌平担心,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功的丰碑下,政府部门和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将杂交种子视为唯一的科研方向,对常规种子弃之不顾。他的这一连串担心,说到点子上了吗?杂交种子真的会终结常规种子吗?
    
他呼吁善待常规稻种有意义吗?
    
常规稻种远没有濒临灭绝
    “
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上海市农业基因生物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首先指出,李昌平信中把这两种种子对立,在科学意义上并无依据。他解释说,一般来说,常规稻的遗传性能相对稳定,农民收获后可以自己选种、留种,继续用于种植。相对于常规稻种子,通过三系二系配组生产的种子,称为杂交种子。杂交种子的后代会失去优质遗传特性,如果用来再次播种,将会导致减产等,所以杂交水稻必须每年制种。农民自己没法制种,得向专门的制种公司购买稻种。
    
但是,罗利军强调,常规稻种子大多也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杂交行为。罗利军转而介绍说,大家可以宽心的是,水稻常规种子远没有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以现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来看,北方以种植常规稻为主,南方以种植杂交稻为主,但也有种常规稻的,比如江苏、安徽就种了几千万亩。
    
不仅如此,在南方,常规稻种植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西明告诉记者,拿早稻来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产量相差不大,但常规稻吃口较好,因此近年来不少农民改种了常规稻。
    
另有专家指出,常规水稻在中国现在大约有46%的种植面积,达2亿多亩。我国每个省都设有种子战略储备库,储备的常规种子比例远远大于30%,足以应对李昌平担心的天灾,也就是说,农民不会无处补种
    
利益驱动下杂交种子受偏爱
    
罗利军说,常规稻和杂交稻,两者旗下各有数百个品种,在产量、米质、抗病虫等性状上各不相同,仅仅以杂交或是常规来区分高低,有失偏颇,我们只拿品种和品种比较,科研人员中不存在杂交稻优于常规稻的笼统看法。
    
但是,李昌平信中提出的常规稻受忽视,甚至被有意打压的倾向恐怕是存在的。或者说,在市场的意义上,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是被对立的。因为农民需要每年去种子公司购买杂交种子,而种子公司靠这个赚钱,在利益驱动下,有人对杂交稻种放大音量唱赞歌,而多数科研人员也在研制杂交种子,高产抗病虫抗旱”……每年都有许多不同性状的新品种投放市场。杂交技术不仅应用于水稻,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作物上也广泛应用。
    
在市场上,杂交种子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种子。
    
罗利军说,在经济利益面前,多数人投向杂交种子的怀抱也属正常;但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坚持研究常规稻种——在他们看来,常规稻是杂交稻的基础。
    
应当尽快研究第二次绿色革命
    
李昌平在信中提到,杂交水稻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大,这一点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共鸣。尽管多数杂交水稻的产量确实高于常规水稻,但罗利军指出,某些常规稻品种在综合性状上并不输给杂交稻。
    
现在的种子研究确实滑进了一个误区——一味追求高产。产量增加,往往要加大水、化肥、农药的投入,许多人不算成本账,结果产量是提高了,但农民的收益如何?
    
在罗利军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中低产田的粮食安全问题。在占稻作面积70%以上的中低产田的实际生产中,许多杂交水稻新品种难有用武之地。根据多年研究,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尚在420公斤左右徘徊。而为追求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了土地不能承受之痛,同时,我国淡水资源有限。他说,既然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各有利弊,就应该摒弃人为的门户之见,因地制宜选种最合适的品种。
    
罗利军说的,正是第一次绿色革命后遗症。上世纪中期,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将这次农业飞跃称为绿色革命,我国杂交水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副作用和隐患也不容忽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退化;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减低甚至变得很低,能让人吃饱却不能吃好,长期以此为食物,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近年来,一些国家已改变一味追求高产的思想,开始反思土地和粮食的关系。张启发强调,结合中国国情研究让人们吃好第二次绿色革命策略,已是刻不容缓。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