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其重要科学应用意义未来会充分显现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陈 怡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7 09:34:54 浏览次数: 【字体:

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上月正式获得美国FDA的食用许可。作为中国境内研发单位培育的转基因主粮产品在境外获得商业化许可的首例,这被业界看作是中国转基因育种领域的里程碑。在日前举办的上海市农科院科技成果推介暨服务市民专项活动中,记者获悉,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负责建设的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负责建设的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华恢系TT51-1品种也是其中之一。中心的负责人唐雪明研究员告诉记者,华恢1号的新闻在国际上引起了非常巨大的震动,可以说是多年来行业内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其在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领域的意义之大,在未来会越来越得到显现。

 对中国转基因研发有重大启示

 对于华恢1号,每一个从事生物育种的人都不感到陌生。该转基因水稻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成功并于2009年获得中国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在2014年证书到期后续申请获批。但随着中国农业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非食用—间接食用—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路线图,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次序被置于玉米和大豆之后,这导致转基因水稻在国内的产业化形势并不乐观。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研发团队因而将目光投向了对生物技术产品态度更加开放的美国,希望以此实现突破。研发团队从2013年向FDA正式提交申请,到华恢1号最终获得无需审批就可在美国上市的商业化许可,经历了近5年的时间。

业界认为,该事件对于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启示。其一,境外申请的模式为国内的转基因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其二,FDA的批准证明了我国的转基因技术、产品质量和安全评价方法经得起如美国这样处于相关技术领先地位的国际同行的检验。其三,第一例申请获批为以后我国转基因产品的“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的法规实操经验。其四,成功获得美国的商业化许可有利于推动国内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其五,今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米不会因为华恢1号转基因产品的混入而被退运,这有望解决中美两国关于大米贸易的纠纷。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亲身参与我国多项转基因品种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唐雪明在此次题为《正确认识转基因》的服务市民科普讲座中告诉公众,国外并无“转基因”这一说法,我国现在普遍使用的“转基因”,在国际上的同义称谓是“基因修饰”。转基因技术的本质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相比传统育种技术的基因来源是近缘种,操作对象是基因组,转基因育种的基因来源广泛,操作对象是基因,采取定点筛选,因此它在加快育种进程、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方面具有先进性。就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而言,转基因技术具有亲和性;就安全性而言,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其如何应用,对它的合适态度应该是个案分析、科学评价、规范管理。

 “2016年,我们把先进的基因组重排技术和分子模块设计技术相融合,构建了耐低温的草菇,这是一项遗传修饰技术,但没有外源基因的插入。最近,我们在构建一个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鲜食玉米,我们尝试把叶酸的整个合成途径,放到玉米种子中去。因为叶酸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而人体本身却不能合成。如果缺少叶酸,人类患冠心病、帕金森综合症、中风和癌症的风险会增加。孕妇如果缺少了叶酸,会使胎儿发育不良。但是,过量补充化学合成叶酸,又会增加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所以,如果我们通过合成农业技术的方法,把高产叶酸的整个合成途径搬到鲜食玉米里面,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吃1根玉米就能满足1天的叶酸需求,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儿啊。” 唐雪明兴致勃勃地向现场公众表达自己的憧憬。

“转基因”一词将逐渐成为历史

 在唐雪明看来,许多人对转基因技术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它“不自然”。“但实际上,自然是动态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唐雪明解释说,从发现农作物种子的那一刻起,人类上下求索了上万年。1万年前的水稻和小麦,就像一根草;5300年前,墨西哥人发现玉米的时候,它只有人类小拇指这么粗;荷兰人发现最早的胡萝卜是紫色的,正是一代一代育种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加速了种子进化的进程。现在所有农产品的种子,都脱离了它的原始面貌,但是生机勃勃。美国著名育种学家诺曼·博洛格领导了第1次绿色革命,他培育出的矮秆小麦,拯救了南亚次大陆10亿人。因此,他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授予一个农业科学家。诺曼·博洛格在1986年设立了世界粮食奖,这个奖成了世界粮食发展的风向标。2004年,袁隆平因对杂交水稻育种作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粮食奖;2013年,世界粮食奖授予把基因工程技术搬入到农业应用领域的3位科学先驱;2016年,世界粮食奖授予4位作物营养强化领域的科学家,他们让世界上1000万人获得了营养充足的粮食。世界粮食奖在育种领域里的颁奖进程,代表着育种的发展目标——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吃得健康。从1996年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由转基因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物的危害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但怎么能保证10年、50年、100年后不出现呢?”对许多公众心存怀疑的这个问题,唐雪明澄清,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蛋白在人的胃里只需要45秒钟就消化,在小肠里只需要15秒钟就消化,这种“潜伏”的危机实际上只是一种想象。在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的支持下,唐雪明带领团队不断优化学科内涵,形成了以转基因产品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性评价和检测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完成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和技术进步。

合成农业技术已经深化了遗传修饰生物产品的概念和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基因’这个词将逐渐成为历史,而遗传修饰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比我们任何人想象得还要快!我们中心近日也更改了名称为农业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唐雪明向记者表示。

dc2b265b2be243848ca760eba049954e.jpg

891fc604f868436d93d075a084da03f0.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