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在沪成立,让好吃的“上海玉米”走向世界各地

来源:解放日报 黄勇娣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21 08:43:47 浏览次数: 【字体:

6fa16142b6bc41c9b8cc6e94aab95022.Jpeg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特用玉米主要的种植区域和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

3月20日上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揭牌成立“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今后将发挥上海在特用玉米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全球协作网络优势,引领国际特用玉米研究和产业发展,让上海培育的各类优质特用玉米走向世界各地。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总部设在墨西哥的埃尔•巴丹,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下属的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是一个非赢利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致力于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粮食和环境的研究,解决全球性粮食安全挑战等问题。 50多年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曹黎明介绍说,鲜食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等特殊用途玉米,是国际上近20年来种植面积发展最快的农作物,也是当前种植业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以鲜食玉米为代表的特用玉米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消费的重要果蔬品种。2015年,我国特用玉米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2017年达到1900万亩。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特用玉米主要的种植区域和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特用玉米研究和应用的单位之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了全国有影响的 “金菲”、“金银818”等超甜玉米新品种和“沪玉糯”系列糯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该院又先后育成了夏王、申科糯系列、沪玉糯系列、申科甜系列、申科爆系列等特用玉米新杂交种。迄今为止,该院科研人员选育的特用玉米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0多万亩。

 比如,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申科糯1号,平均亩产鲜穗732公斤,籽粒呈白色,有光泽,鲜食品尝风味好,甜糯香软,皮薄渣少。又如申科爆1号,平均亩产籽粒334公斤,比对照品种早熟一周左右,并增产22.3%,玉米籽粒为珍珠型,呈橘黄色,商品外观好,爆出的玉米花呈蝶形,皮渣少,口感酥脆,风味较好。

 市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成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是该院开放搞科研、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提升上海鲜食玉米研究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上海农业科研成果借助合作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把上海特用玉米学科优势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