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代农业 畅想健康生活”,上海农科院的这场科普活动让市民收获满满
大豆不发芽,就是转基因品种吗?我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农残超标吗?5月21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青浦白鹤基地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数十名市民受邀参加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举办的“走进现代农业 畅想健康生活”科普活动。
借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海科技节契机,主办方准备了两场关于市民普遍关心的转基因和农产品安全知识讲座。
农科院生物所的专家向市民们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前世今生”——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遵循的个案分析原则,不能笼统地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市民因为不能参与其中整个流程,所以对舌尖上的安全格外关注。在农产品安全知识讲座上,来自农科院质标所的专家向市民们讲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流程都要经过层层检测,所以上海市民可以放心舒心拎着菜篮子采购。
讲座上,专家对一些关于农产品食品安全谣言进行了回应——
谣言一:无籽水果用了避孕药?
网络谣言,无籽水果含大量激素,使用避孕药处理的。
专家介绍:植物激素≠动物激素。使用赤霉素等植物激素是生产无籽水果的方法之一。
真相:植物体内自身产生植物激素可以调节生长发育。也可以人工发酵生产赤霉素,用于调节植物生长。美国等国家把许多植物激素列入豁免名单,即不限制使用,不制定残留限量。
谣言二:水果上的白霜是农药吗?
现象:很多水果表面泛着一层白霜,而且很难清洗。
误解:白霜是农药残留,对人体有毒。
真相:水果皮上的白霜非但不是农药,反而是水果新鲜程度的标志。
解释:水果上的白霜是水果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是水果表面的果粉。是防止水分蒸发的屏障。这层粉不溶于水,所以避免水果表面湿润,避免病原菌的侵入。是水果新鲜的标志。
谣言三:西瓜等水果会打针增甜吗?
传言:瓜农给西瓜打药,注射了甜蜜素和胭脂红。
真相:西瓜打针不仅不可行,还会让西瓜很快变质。打针注射的液体物质不会被西瓜吸收。
解释:西瓜有“白筋”是正常现象。子房与果实发育不良造成的。
谣言四:市售果蔬洗煮掉色是因为染色吗?
现象:紫玉米、紫薯、黑米、草莓等农产品煮水时存在掉色现象。
解释:这种掉色是因为植物里含有丰富的植物色素和花青素,这些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害处,反而紫甘蓝、苋菜等蔬菜还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草莓的保质期很短,尤其沾水后极易腐烂,红色是由于草莓本身含有的天然色素。植物天然色素主要有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当然不排除个别商家非法染色,以次充好。
谣言五:有虫眼的蔬菜更安全吗?
传言:有虫眼的菜肯定没施农药。
混淆概念:有农药残留和农药残留是不同的。
科学真相:有虫眼蔬菜不等于没打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讲究“防患于未然”,作物一旦遭受虫害,防治就更难了。往往需要加大剂量。
谣言六:黄鳝体内有寄生虫还能吃吗?
谣言:吃了有寄生虫的黄鳝无药可救。
真相:棘头虫的确是黄鳝的寄生虫之一。黄鳝喜欢淤泥里钻洞,以小鱼,小虾为食,体内容易滋生寄生虫。颚口线虫可以防治,美国产的伊维菌素是特效药。野生比养殖黄鳝寄生虫数量多,70度以上的高温,4-5分钟可以消灭寄生虫。
活动还设置了市民参观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基地;上海市花卉产业体系科研产品品鉴;农业“黑科技”——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给庄稼“诊断”、“治病”、“灾害定损”过程演示;市民动手体验制作多肉植物盆栽等环节。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