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高科技食品可预防疾病 上海农科院转化成果让市民吃得更健康

来源: 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发布时间:2018-05-31 09:44:09 浏览次数: 【字体:


 429b37d21d2d4ca689b21452c00c4c16.Png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缓解糖尿病人吃饭难的水稻,拔下来可以直接食用、富含游离氨基酸的鲜食甜玉米、肉质清香、皮下及肌间脂肪适中的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民以食为天,从过去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如今吃得健康,市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都市人群健康新需求,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绿色技术驱动力,通过积极推进农业大健康学科发展,为市民的餐桌“保驾护航”。

向高价值端农业转型

“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产业,而健康农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健康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表示,“布局大健康产业是上海农业向高效益端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张劲松看来,食物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它还可以帮助预防疾病。“‘药食同源’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夏天会喝绿豆汤清凉解暑,虽然不以为意,但这就是食物为健康服务的最普通例子。”

据介绍,目前农科院已经建立了包括药用真菌、功能蔬菜和药用植物在内近500份的特色健康农业种质资源库,将依托国家食用菌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优势,建设药食同源农业资源学科。“目前这一新兴学科存在系统性研究不够、多学科交叉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资源健康功能的快速准确评价体系和功能成分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张劲松介绍。

健康产品有望飞入百姓家

稻米是人们首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我国六成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糖尿病人往往吃饭难、吃不饱饭。如果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和改善血脂,那对糖尿病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改良稻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特种稻课题组利用化学诱变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合长三角地区种植的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实验证明,该稻米具有改善餐后血糖稳定的作用,然而,该品种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出米率低,市场上每斤48元的价格让它与百姓之间竖起了一道墙。为此,研究团队广泛收集和引进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种植,与“降糖稻1号”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第二代、第三代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粳稻产量已经大幅提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和企业携手开发市场。

玉米课题组也“不甘示弱”,其鲜食玉米营养品质遗传改良和种植创新工作也进展飞速。“鲜食甜、糯玉米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据研究,鲜食甜、糯玉米富含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食用甜、糯玉米还可改善都市人的体质。”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表示。

 

17fd0fa060e54cc6bcc277de7d13bf15.Png

高科技农产品也是道美景

四五月正是百花争奇斗艳的时节,油菜花也开得正欢。可你见过白色的油菜花吗?4月初,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首次向市场推广,因其呈白色而取名为“沪白一号”。

与普通油菜“沪油21”相比,新品种“沪白一号”除了花色不一样,其他农艺性状基本一致,所以种植新品种“沪白一号”在不损失产量的情况下,增强了油菜的观赏性,带动乡村旅游,可谓一举两得。正是因为“沪白一号”有这些特点,种植面积发展很快,上海及其周边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亩。

据悉,未来 “沪白一号”等彩色油菜花也有望出现在上海的郊野公园,在满足上海市民接触田园生活的愿望的同时,也能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需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