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手拉手 共成长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陈怡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5 11:20:17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结对活动

我叫董建忠,今年46岁,是来自崇明庙镇鸽庆村最普通的一名农民,也是崇明果农的代表。我能有今天的成绩,或者说我们庙镇翠冠梨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应该感谢一个人——市农科院林果所骆军研究员,是他教会了我们种梨技术;是他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给我们指导,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帮我们提高了产量和效益;是他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让我切身感受到依靠科技才能脱贫致富的道理……”

近日,在举国上下欢庆首个属于农民自己的节日——农民丰收节之际,上海市农科院举办“手拉手—共成长”——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青年农科人座谈会,像骆军和董建忠这样在“手拉手—共成长”活动中成功结对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围坐在一起,总结结对以来的收获和感想。

自今年4月10日,市农科院与市农广校签署联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协议以来,双方从1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和对接科技团队中筛选、确定了第一批15对开展“手拉手、共成长”结对对象并授牌。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对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优特新品种与关键技术送到了田头、合作社,一批棘手的生产技术难题初步得到了解决,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合作基础得到不断巩固。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指出,手拉手、共成长”是典型的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借助科技和智慧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也让青年科技人员更接地气,切实了解郊区农业生产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跨专业、交叉学科组团式服务有利于拓展科研项目思路与方向。同时,“手拉手、共成长”科技结对也加快了市农科院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多专业组团式一站服务推动贯通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为市农科院开创科技兴农和成果转化工作创新模式、开拓新渠道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据市农科院科技兴农办主任谢祝捷介绍,市农科院作物所科技人员与种植水稻、油菜、玉米,以及保鲜加工等10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技术合作;园艺所科技人员与种植蔬菜瓜果的5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技术合作;林果所科技人员与种植水蜜桃、黄桃、石蒜、西红花等4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技术合作;食用菌所科技人员与种植双孢蘑菇、香菇、黑木耳的4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技术合作;生态所科技人员与种植蔬菜、水稻的3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技术合作;加上长期以来保持合作基础上延续的,共计已开展了45家“手拉手、共成长”结对行动,涉及崇明区、金山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青浦区等8个区。

蔡友铭表示,未来希望大家努力把“手拉手—共成长”科技结对塑造成为农科院开展科技兴农工作的品牌活动,打造成为锻炼青年科技人才的优质平台,发展成为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典型模式。同时也希望科技人员主动、积极投入到服务三农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农村广袤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次座谈会上,上海市农科院10多个科研团队和15家合作社被授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手拉手—共成长”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和副院长许复新为基地授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