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乡愁何以释怀?
——市农科院园艺所4个天空农场广受市民欢迎
“柠檬香茅+甜叶菊、迷迭香+绿茶、柑橘百里香+甜叶菊……这些茶的原料都能自己在家种吗?会招虫子吗?”“那个橘黄色长得像小南瓜的西葫芦和崇明金瓜原来都属于南瓜?”“第一次听说鼠尾草是防腐的,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欧洲人把用鼠尾草碎末洒在肉上防止肉类腐烂……”7月31日上午,普陀区中江路875号怒江片区服务中心屋顶的天空农场里热闹非凡,周边居民在市农科院园艺所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在这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场景式农业科普。
屋顶天空农场示范四季时蔬景观化种植
为改善城市生态和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推动城市空间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建设具有现代都市农业和城市交融、社区文明和谐、市民共享交流特色的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科普互动活动服务平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普陀区长征镇政府共同策划在普陀区怒江片区服务中心建成四季时蔬景观化种植的屋顶示范农场。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和引导片区市民开展和参与园艺活动、科普生态和健康知识;并以市民服务中心作为主要活动场所,服务居民,推广和促成市民家庭及社区可食用植物景观的种植和建造,促进社区居民交流,带动绿色社区营建。
该天空农场位于普陀区长征镇怒江片区服务中心屋顶,占地130平方米,采用蔬菜种植箱的方式,配置轻质配方栽培基质,结合自动节水灌溉的方式进行四季蔬菜的种植示范。
项目计划按照季节茬口在园内种植不少于30个蔬菜品种,并制作对应的蔬菜品种介绍标签,为市民科普蔬菜知识并指导市民应用。继徐汇、虹口的另3个试点天空农场之后,普陀区怒江片区服务中心农场建设自今年6月初启动,在20天内完成了农场的各项建设,目前已种植46种蔬菜,叶菜、果菜、香料蔬菜等都生长得蓬蓬勃勃,呈现了明显的蔬菜多样性特征和可食用植物景观,近日开始向市民开放并开展农业科普。
在城市里满足对土地和种植的怀念
园艺产品和资材是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区内市民获得这些产品的渠道有限并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广大市民在开展园艺活动的过程中也缺乏正确的指导,使得园艺相关资源和专业指导备受欢迎。普陀区长征镇是上海市传统的农业大镇,随着近年来城市的高速发展,原有的农地变成社区,农民变成市民,但很多有着多年农耕经历的原住民对土地和种植有着无法割舍的怀念。在这个具有农业传统的新城区里建成天空农场种植蔬菜,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此次,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药食同源植物研究课题组准备了50多个不同南瓜品种、100多个南瓜果实在活动会场陈列并进行了南瓜物种多样性的展示,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马坤为60多位到场市民做了主题为“蔬菜多样性”的科普讲座,增进市民对各类蔬菜及其应用的了解,并介绍了团队在服务城市、服务市民工作中大力推进都市阳台蔬菜种植、城市可食用景观的成果和经验。科普讲座后,市民们在马坤博士的带领下,到屋顶的天空农场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辨识体验;并在市农科院园艺所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瓜果蔬菜和香草茶新品种的品鉴互动活动。在街道片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园艺研究所药食同源植物研究课题组科技人员从实验田中采摘的7种南瓜新品种、4个樱桃番茄新品种,以及5种香草茶组合材料都已有序准备完毕,在这些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人马坤的介绍下,市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细细品尝体验了甜糯的南瓜、风味浓郁的樱桃番茄和各种香气宜人、功效神奇的香料蔬菜,欣喜的表情洋溢在大家脸上。围着马坤博士,关于蔬菜、植物栽培和各类相关知识的咨询接二连三。
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计划通过天空农场的项目形式,在普陀区以每月1—2次的频率为市民开展科普互动活动服务。通过在虹口区广中路街道、嘉兴街道等多个天空农场的实施,这类立足社区开展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也有望为市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高效推广和应用作出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