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与CIMMYT合力提升特用玉米学科创新能力
上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特用玉米终端消费区之一,也是特用玉米重要的研发基地。玉米遗传育种学科是上海市农科院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市农科院作物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菲”“金银818”“夏王”“沪玉糯”等系列特用玉米品种,对中国特用玉米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日,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全球玉米项目2019学术年会暨CIMMYT-中国玉米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CIMMYT全球玉米项目部和国内玉米研究领域的100多位科学家到沪参加会议,总结交流国际组织全球玉米育种新技术、新趋势,分享玉米育种新技术的应用经验,就加强中国与CIMMYT国际合作进行磋商。CIMMYT副主任玛丽安介绍了CIMMYT的全球网络布局。会议由CIMMYT和上海市农科院共同主办。
上海鲜食玉米融入全球玉米合作体系
据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徐伟林介绍,市农科院作物所在鲜食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实力。这些特用玉米作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种植成为目前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中国鲜食甜、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和消费国,其中,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鲜食玉米主要的种植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作为非营利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享有“绿色革命的发源地”之美誉,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近年来,该中心十分关注中国在鲜食玉米科研生产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功经验,致力于推动全球鲜食玉米产业发展。2018年3月,上海市农科院与该中心在上海共建成立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上海鲜食玉米由此融入全球玉米合作体系。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推进国际化研究平台建设、引领特用玉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在特用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与精准鉴定、现代玉米育种技术开发、营养健康功能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测试等5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扩大了CIMMYT的科技成果在全世界的覆盖度,也提高了上海在特用玉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为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拓展空间
市农委副主任王国忠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国内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国内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面临的进口压力加大。此外,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重发,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这对农业生产安全造成了威胁。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上海围绕鲜食玉米产业链,不断拓展产业链,为国家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先行先试,推动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为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拓展了空间。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国际化网络布局和技术优势,结合上海市农科院长期从事鲜食糯玉米种质创新的基础和上海的区位优势,围绕上海及周边地区营养健康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共同提升特用玉米学领域的科创新能力,做出开创性成果,为中国和世界特用玉米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