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喜悦
今天上午,上海市农科院在“发展高质量农业 服务高品质生活”主题展中展示的种质资源墙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培育的观赏型“丑小鸭”南瓜,长大之后会长出“翅膀”,形如鸭子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热情欢快的歌声,唱出春华秋实的丰收喜悦。为庆祝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天上午,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庆丰收大展示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有机大米、时令蔬果、舌尖美味……沪上优质地产云集上海农业展览馆。而放眼沪郊大地,菊黄蟹肥,瓜果飘香,正是一片丰收好图景。
舌尖上的好味道
吃一颗水灵葡萄,品一块叶榭软糕,尝一口鲜肉汤圆……上午8时许,就已经有市民陆续走进展馆,品尝“舌尖上的地产好味道”。
今年的庆丰收大展示活动以“礼赞丰收、致敬农民、回馈市民”为主题,即日起为期三天。线下,9个涉农区、上海市农科院、市妇联、市花卉行业协会及光明、上实集团等设立14个展团展区;线上,市农业农村委联合拼多多开启大联播,“沪农优品馆”等你“云逛展”。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金山展区搭建起一个大土灶模型,墙上挂着色彩缤纷的农民画,桌上则摆放着扎肉等农家菜,尤其是一碗咸酸饭,让市民宗先生眼前一亮,乐呵呵地合影留念。自称“吃货”的他,逛过不少农展会。今天的展会现场,各区农产品琳琅满目、绿色优质,让他赞不绝口:“马桥豆腐干,松林猪肉,还有航天育种南瓜……品种很丰富,眼都看花了!”
“逛吃”之余,还能近距离欣赏乡村美景。稻米的“一生”是什么模样?在青浦展区,你可以见到微缩田园景观。“从育苗、种植到开镰、收储,现代农业种植的全过程都在这里展示。”青浦区农委产业发展科科长陆春燕介绍。
不远处,茭白叶在非遗手艺人的指尖上下翻飞,现场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奘糕也在现场制作,步骤分明的十六道工序,展现传统美食的文化底蕴。“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让市民可以近距离识农、品农、亲农,分享丰收的喜悦。”陆春燕说。
农业也能“高大上”
一年生的灵芝堪比“千年灵芝”,“伞盖”直径超过1.2米;名叫“丑小鸭”的小南瓜,成熟后竟能生出一对可爱的“黄翅膀”;种质资源墙上,上海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原创种子熠熠生辉……上海农业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丰收展,市农科院带来了建院60年来,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高品质生活的精品力作,首创、特色、高精尖、引领未来等科技热词,与上海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鳝虾(稻)立体种养模式、城市阳台菜园+花园、黄桃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科技援青新成果高原羊肚菌、香菇种源支撑全国精准扶贫……一系列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农产品背后都有原创性首创性农业科技成果来支撑。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就在上海。目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资源库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已达21万余份。其中,市农科院自主研发主要作物种类涵盖了粮食、蔬菜、食用菌等20多个种类,保藏核心品种种质资源数目14000余份以上,以及上千份微生物资源和遗传工程材料。
丰收年景丰收乐
乡村与土地,总是寄托着人们最质朴悠远的情感。金秋时节,上海地产大米当仁不让,成为丰收展的“主角”。松江大米、青浦薄稻米、崇明两无化大米……热气腾腾的米香扑鼻而来。
秋意,已经将大地染得遍地金黄。在松江小昆山镇,万亩良田开镰,人们劲舞草龙,唱响丰收喜悦;在崇明横沙岛,以大地为布、水稻为笔,绘就一幅绚烂多彩的“水稻艺术画”;在闵行浦江镇,小学生来到田间地头,亲身感悟农耕文明。
丰收之喜,绽放在农民的笑容里。在浦东海沈村,黄澄澄的柿子饱满圆润,挂满枝头,陈阿姨喜滋滋地摘下,要讨一个“事事如意”好彩头:“又是一个丰收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