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用两人管理过去十五人管理的农田灌溉 第26届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术研讨会侧记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陈怡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9 09:21:47 浏览次数: 【字体:

 “运用大田水稻智能灌溉系统改造人工手动灌溉系统,可实现用手机远程操控灌溉。过去种3000亩地需要15人管水,现在只需要2人,节省人工87%左右,每年直接节约人工费78万元,节水减排10%左右。这一技术已在上海农场大面积铺开应用。”在日前由中国农学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中国农科院信息所主办、上海市农科院在沪承办的第26届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赵京音研究员向与会者介绍。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方芳出席会议并致辞,介绍了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绩和重点部署。

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进化到了基于数据和模型的专家系统

  赵京音作的主题报告题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回顾和展望》。她在其中回顾了上海市农科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以来的科技成果:早先信息数据查询检索技术与气象资料、品种资源等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同步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农业应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科院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区域的特点,发展了物联网和智能控制系统、模型与专家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4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农业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能对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和瓜类等8类40多种蔬菜的435种病害和198种虫害、黄桃28种病害, 15种虫害、水稻34种病害、21种虫害和15种草害进行诊断、查询和防治决策。

  随着传感器、通信、数据分析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专家系统的决策依据不断升级,从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进化到了基于数据和模型的专家系统。如:作物生长模型通过土壤参数库、气候参数库和模拟模型库进行分析与决策,可输出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千粒重、收获指数、产量等;功能结构模型可实现对温室生长黄瓜主要品种的形态结构建模,通过模型可分析光照、温度、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预测作物产量。水稻生产管理专家系统通过建立水稻叶龄动态模型,可动态推断水稻生育期,进行水稻长势分析;并据其结合水肥管理决策模型,进行水浆管理和肥料运筹。通过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农业管理者可实时远程查看食用菌工厂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利用高分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管理者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利用哨兵卫星遥感图像自动提取水稻倒伏区域,可快速为灾害评估提供定量化数据;根据对水稻田块色彩、纹理及几何特征进行分类,可在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上提取水稻地块并计算面积;通过无人机影像分析水稻氮素空间分布,可提供施肥决策依据;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仅用1天就可采用无人机平台快速获取8000 个育种小区株高性状;利用实验室光谱分析技术可进行西瓜种子活力高光谱无损检测、葡萄籽粒糖分高光谱无损检测、黄桃果实糖分高光谱无损检测;利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可进行作物病斑识别、作物种子计数和性状提取,以及烟叶品质分析和等级分类等。

  赵京音表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仅可快速高效获取农情信息,还可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该项技术曾推广应用到我市多个区及我国贵州省、云南省等地,现服务应用于我市农业信息化“一张图”建设中;隶属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模型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技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正很好地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斗导航等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农业升级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文生在题为《新基建与乡村振兴》的报告中,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作物生长监控、农机导航和管理、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产权管理、农村自然生态资源管理、农村减灾防灾、发展乡村旅游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作用。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继芳在题为《物联牧场关键技术创新与展望》的报告中,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对于研建健康养殖智慧管理系统与设备的意义,例如如何通过查看牛的眼睛,获知其维生素缺乏率。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信息中心主任张向飞在题为《上海数字农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在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总体部署中的建设进展。据悉,上海数字农业建设总目标是“一图观三农,一库汇所有,一网管全程”,目前已完成全市102万块农业生产现状用地的上图和信息入库,总面积达242.82万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