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关注香菇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市农科院香菇团队科技帮扶见成效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陈怡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31 15:36:05 浏览次数: 【字体:

香菇在800多年前经人工栽培成功之后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既有传统又有文化影响力的农产品,近年还跃升为我国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食用菌品种。早在国家“八五”“九五”发展期间,香菇种植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

  这几年,香菇在我国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选择了香菇作为脱贫产业。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良种创新与繁育研究室的科研团队自2000年开始密切关注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多年来走遍了国内所有香菇主产区,喀什、遵义、楚雄、亚东、延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工作成效。

  2005年,团队成员在对口云南扶贫期间,与上海大山合集团合作在云南省施甸县成立了云南大山合公司,项目期间创新了“设施制棒生态出菇”食用菌生产模式。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只需要负责菌棒制作与菌菇销售,菌菇出菇管理则全权由农户负责。菌棒的制作条件、成熟度的准确研判决定了出菇率,科研人员把技术环节留在企业,并提供支持;农户只需要投入时间做好出菇管理,就能有效提高收益。“设施制棒生态出菇”模式现已十分成熟,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香菇生产模式,也正是得益于这个模式,使得香菇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产业之一。如今香菇的售价并不昂贵,但在龙头企业的帮扶下,低投入、高产出,让菇农们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2013年,国内第一家香菇工厂化企业湖北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湖北随州市。公司运行之初由于没有技术力量支撑,一度菌包污染率达到30%,面对倒闭风险。在走投无路情况下,企业负责人找到上海市农科院香菇团队,寻求帮助。随后整整两年时间,该团队成员李玉、周峰、章炉军和张丹等4名科技人员先后驻扎该企业,从早到晚与工人一起工作,用3个月时间解决了企业污染问题,用6个月时间攻克了工厂化生产菌包培养难题,用1年时间建立了企业生产标准,最终使企业转亏为盈,成为国内香菇工厂化企业的典范。2015年,该企业现场接受了全国食用菌行业的检阅。在帮扶湖北过程中,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香菇工厂化研发队伍初步建设完善。此后,团队先后服务了河北燕塞、吉林延边德康、山东御苑、山东七河等几乎业内所有的香菇大型企业,同时配合品种的输出,将技术成果带给当地的菇农,直接提升了当地的香菇生产技术水平,助力香菇产业成为遍布全国的脱贫致富产业。

  2017年,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卢氏县要筹建香菇企业。本着落实豫沪合作、科技扶贫的初心,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香菇团队决定转战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攻菌棒工厂化技术。科研人员先为公司提供设计、规划,接着为公司生产线提供品种和技术指导,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在企业。传统香菇培养采用堆叠模式,有直接在地上堆叠和在床架上堆叠两种方式,由此香菇菌棒之间互相挤压,通风散热效果不好,菌棒质量较差。针对传统香菇堆叠培养模式的问题,市农科院团队设计网格层架培养香菇菌棒,结合工厂化香菇培养需求首创了香菇可移动网格式培养床架。为达到带动农户的扶贫目标,团队设计了适合卢氏县的香菇出菇大棚,帮助公司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基地现已生产香菇菌棒2600多万棒,帮助108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2021年1月26日,河南省省长尹弘一行赴金海公司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和带贫情况,对上海市农科院科技人员长期扎根一线表示赞许,希望他们能将更多好品种和新技术应用于河南香菇产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