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创节水稻可减九成温室气体
原创于上海的节水抗旱稻,不仅擅长节水抗旱,更是减排大户。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农科院获悉,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应用基础类项目“稻田温室气体与面源污染协同控制的W DR品种潜力挖掘及机理研究”最新通过验收。经过5年的持续跟踪研究,发现节水抗旱稻减排潜力巨大,可为稻田生产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支撑。
自从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水稻生产过程,淹水种植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如何从种源上找到“减排方程式”,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原创水稻品种节水抗旱稻。我国“节水抗旱稻之父”,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自20世纪末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水稻种质资源,建立了节水抗旱稻理论与育种体系,以“旱优73”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节水抗旱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节水抗旱、少肥少药、适于轻简化栽培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可实现旱直播旱管,不需淹水种植,产量米质与一般水稻持平,大量减少温度气体排放。五年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不同抗旱等级的节水抗旱稻品种(系)在水旱条件下的产量特性,构建了以节水抗旱稻品种为核心的稻田温室气体与面源污染协同控制新型稻作模式,并跟踪这种稻作模式生产全过程中的碳足迹,形成稻田甲烷高效减排关键技术。
据介绍,2019年至2020年,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研究团队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一起,针对安徽省亳州、蚌埠、滁州、淮南、合肥、安庆、铜陵七个地区种植的节水抗旱稻进行了两年的碳减排效益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改为节水抗旱稻旱管种植模式后,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成分甲烷的排放量降低达97%。
虽然淹灌改为旱管模式后,另一种温室气体成分氧化亚氮排放略有增加,但综合温室气体(即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达92%,每年可减少5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与此同时,该项目研发的节水抗旱稻田甲烷高效减排关键技术,在水直播旱管条件下甲烷减排率超过70%,旱直播旱管条件下甲烷减排率超过90%,减排效果比国际水稻所推行的AWD技术更好且更稳定。随着2021年10月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以甲烷为代表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日益受到重视,该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将为我国农业领域甲烷减排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