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用技术服务链保甜糯玉米产业长青
自6月20日起,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盛新村、上坊村、泖桥村三个村总计148亩糯玉米进入采摘期,采摘下来的糯玉米全部进入枫泾粽子第4代传人陈勋的粽子加工厂,加工包装后送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鲜食玉米具有健康、味美、养眼等优势,上海是鲜食玉米的大市场,但是,和嘉定、浦东等涉农区比起来,远郊的金山区鲜食玉米产业起步晚了点,这跟鲜食玉米采摘期短、保鲜期更短有着很大的关系,三个村一下子形成148亩鲜食玉米种植规模,在上海是少见的。
“这些年上海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技术服务链,各类经营主体因此积极主动加入这个越来越兴旺的健康产业。”今年6月被授予“科创中国”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服务团团长的上海市农科院郑洪建研究员说。
搭建平台提升人才技术优势
7月5日和6日,“2022年全国鲜食玉米学术与产业研讨会暨长三角鲜食玉米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农科院召开,这次会议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是今年中国鲜食玉米业界的一次盛会。本次活动主题直指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之后鲜食玉米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近几年,上海市农科院在搭建技术平台引进鲜食玉米种质资源和技术人才方面可谓“长袖善舞”,建立了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建立了“科创中国”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服务团,引进包括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Felix和科学家张学才在内的行业专家。
参会人员在上海市农科院庄行试验基地参观392个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长势
上海是我国鲜食玉米现代育种和绿色生产的发源地、重要的研发基地,上海在鲜食玉米育种和生产方面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搭建平台提升技术水平提增人才实力,绝不是信手拈来的事,需要有自我实现自我加压的精神,需要脚踏实地围绕产业链的瓶颈、难题开展科研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达成提升技术水平提增人才实力的目标,上海鲜食玉米科技人员依托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链的各环节技术需求展开攻关,取得不俗成绩。构建起了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鲜食玉米种质库,保存国内外鲜食玉米种质资源10000余份;初步建立了鲜食玉米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富含叶酸、花青素等营养健康元素鲜食玉米新种质,育成了“申科甜2号”“申科糯601” “沪红糯1号”等优质特色强优势新品种,其中“申科糯601”是上海市第一个通过审定高叶酸糯玉米品种,“申科糯602”“沪雪甜1号”等10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021年,“沪红糯1号”新品种因其是真正集香、甜、软糯为一体的富含花青素鲜食糯玉米,适合南方地区春秋栽培种植,先后获上海市地产优质鲜食糯玉米金和长三角鲜食糯玉米金奖,深受种植者、消费者和加工企业青睐,因此成为上海首个实现百万元转让金额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食玉米,在鲜食玉米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今年上海市科委专门为“沪红糯1号”成果转化立项,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得益于上海市农科院和金山区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沪红糯1号”新品种的产业化试点也因此花落金山区吕巷镇,在20亩试验基地上开展草莓、蔬菜、水稻和玉米轮作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以后还将开展国家倡导的玉米大豆复种模式研究。
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中负责鲜食玉米的上海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韩晴告诉记者:“在现有的绿色栽培技术下,‘沪红糯1号’玉米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按照5元一个的价格,在不影响地力不增加药肥的情况下,每亩净利润在8000元左右。”
多管齐下构建技术服务链
上海在藏粮于地方面多年坚持高效用地和高标准养地相结合的方针,率先在全国探索夏熟三三制茬口模式,降低复种指数,合理增加绿肥和冬季深耕晒垡面积,推进瓜果和季节性蔬菜等经济作物与水稻的水旱合理轮作。上海寸土寸金,特色瓜果水稻轮作和大棚草莓、蔬菜的土地高效利用,都需要建立在高附加值的品种基础上,鲜食玉米显然是目前最合适的完善茬口和轮作经营得好产品,前提是需要得到技术服务链的支持,平衡好高产出、保水稻、保地力这三个方面。
过去五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把鲜食玉米纳入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范畴,一下子拉近了鲜食玉米产业链各环节从业人员的距离,不但是上海鲜食玉米农业科技工作者形成了协同创新的机制,还和具有品牌意识的水稻、蔬菜、特色瓜果经营主体形成了紧密互动,选育出的健康优质高产的鲜食玉米新品种第一时间得到产业主体和市场的反馈,大大加速了新品种成果的转化,提高了产业化效率。
位于金山区亭林镇的上海亭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精品亭林雪瓜和稻米十年,因为亭林雪瓜不能连续种,必须为瓜+水稻种植模式找到高附加值的替代作物。合作社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国外甜玉米库普拉这个品种,因为附加值高、茬口合适就进行了全面推广。尝到甜头不久,突然被“卡脖子”,买不到这个品种了,这让合作社负责人周克俭很伤脑筋。
“还好上海组建了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合作社也有幸成为示范基地,用上了‘申科甜糯99’,‘申科紫甜糯玉米699’等上海的好品种,在绿色栽培技术支持下保障了合作社生态高效经营模式。” 周克俭说。
枫泾镇盛新村党总支书记陈强曾经是枫泾科创小镇农创路演平台的运营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通过这个平台高效推动了上海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转化,也积累了丰富的判断农业产业化可行性及针对性等经验。到了盛新村之后,他首先聚焦村里2100亩水稻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也第一时间想到鲜食玉米和水稻连作的高效种植模式。通过和粽子加工企业联手解决了鲜食玉米初加工难题后,他仍担心鲜食玉米+水稻的种植模式达不到保水稻产量保地力的要求,2021年尝试了小批量试种“申科甜1号”。
郑洪建(右)和陈强在盛新村鲜食玉米基地交流
因为技术体系提供了从种源到包装加工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增产增收效果不错,今年就放开手脚干了,一下子扩大到三个村共148亩。”陈强说。
记者了解到,全程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优化鲜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开展“鲜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的示范应用,同常规种植相比,高效茬口种植效益平均每亩提高了4638元,提升39%,亩化肥用量基本持平,亩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3%;二是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支撑产业绿色发展,构建了木霉菌剂包衣应用技术体系,在涉农区开展了5000亩次的试验示范;三是持续开展连作障碍地改良提升耕地质量,在市郊建立试验示范点29个,2021年改良连作地面积2786亩;四是开发鲜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效能;五是完善保鲜与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