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上海再添1761亩无人农场,自主技术助力水稻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

来源:东方城乡报 赵一苇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9 13:09:2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长三角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上海)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意味着上海再添1761亩水稻生产无人农场。

自2021年起,历时两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团队对1000亩庄行试验站水稻生产基地和761亩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的科研辐射基地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成功搭建了信息感知系统和云平台,改装完成35台套智能农机装备并自主研发了智能灌排工程,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

c426b9b6ced54fb4806b355e9b291f4b.jpg

“一台传统的插秧机,需要3个人共同作业,其中2个人加秧,一个人驾驶,经过无人化改造后的插秧机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作业,大大减少了所需的劳动力。”市农科院研究员杨娟介绍,技术团队对水稻生产基地原有的各类传统农机具如拖拉机、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植保机、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测产谷物收割机、筑埂机、灭茬机、开沟机等都进行了无人化改装,配备上了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精准作业控制装置。升级后的无人农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有了数字科技的“加持”,无人农机在作业时,还能更加精准地把控投入品的使用,有助于化肥农药减量。 

00a5f6ae0874493983e8259c96953585.jpg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无人农机具,市农科院技术团队还搭建了无人农场信息感知系统和云平台。项目技术审核工程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魏学礼介绍,云平台可以通过采集土壤、肥力、气象、作物生长状态等信息,对虫情、杂草、作物生长情况做出预测分析,进而辅助生产决策。云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监管农机作业、农机工况,管控无人农机等14项功能。一台电脑,一个屏幕,一目了然,农民只需动动鼠标,便能对无人农场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

d939f2f925ef4c619a6ca24606deaec1.jpg

传统农业作业模式下,稻田的灌溉需要人工去田间开关水闸,并依靠经验判断所需水量,整个灌排过程需要人员在田埂旁守候,风吹日晒,奔走于泵房与田间地头。而在无人农场,只需要一台手机,即使坐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实现远程作业。只见市农科院信息所助理研究员刘勇拿出手机,在屏幕上轻轻点击了某处田块对应的控制按钮,经过改装后的水闸阀门就自动打开,几秒钟后,附近河道的水便被引入稻田,开始自动灌溉。同时,水量精准地反应在了终端,可以合理节约水资源。刘勇介绍,这一切得以实现,离不开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LoRa智能网关。与三大运营商的信号传输方式不同,LoRa智能网关利用局域网络串联起了云平台、无人值守泵房、管井分水闸、田间智能进退水装置和终端设备,使整个智能灌排运作过程更加稳定。

39422174dce24547a938a6253fbba140.jpg

无人农场的建成,提升了水稻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杨娟表示,无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在办公室里种田”成为可能。下一步,市农科院将把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继续优化完善技术细节,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巩固农机具与数据信息安全,为推进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打造“样板间”,持续发挥上海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道路上的引领示范作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