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热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让青春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中熠熠生辉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他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时强调: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得到了上海农科青年、新农人创业者、新农科学子们的热烈回应。大家纷纷表示,申城农业青年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让青春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中熠熠生辉。
// 农科青年 //
让科技成果走向农村,惠及农民
“104年前的五四,风云激荡,青年为国奔走,扶大厦之将倾;新时代的五四,奋进之潮滚滚向前,青年勇立潮头,用行动创造时代的奇迹。百余年五四,不变的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伟大精神,变的是当代青年有幸身处和平盛世,一展宏图正逢其时。光影交错间,伟大的精神赓续传承,伟大的思想凝聚永恒。”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学生的回信,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团支部书记张婧琪有感而发,“我将牢记总书记寄语,当代农科青年必将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壮阔的青春篇章。”
张婧琪(左一)
一抔土,两脚行,三句不离农业技,数载为国为民心,这便是农科青年最美的模样。张婧琪认为,广大农科青年正脚踏实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成果融入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在上海,围绕着节水抗旱稻这一助力稳粮保供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突破性科技成果,秉持着“尚农笃耕,至诚至新”的新时代农科精神,农科青年从基础研究、推广应用、成果转化、科普宣传等方面发力,推动节水抗旱稻在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产生显著影响,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贡献青年力量。持续开展科普宣传和推广应用,让科技成果走向广大农村,惠及广大农民,提升民众科学素养。农科青年当永葆爱农心、提升为农技、聚焦农所急、助力农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事农、兴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团支部书记胡洋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农科青年的他将秉承“学农、知农、爱农”的初心,扛起“事农、兴农”的使命。
胡洋
胡洋介绍说,上海农科院桃团队以“上海水蜜”系桃种质资源为基础,将先进科学理论与育种实践相结合,几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先后育成我国第一个规模化发展的极早熟品种“春蕾”和鲜食黄桃的第一大栽培品种“锦绣”。近二十年来,又育成“锦”系列黄桃、油桃、蟠桃品种20余个,在全国推广栽培近120万亩。育成品种不仅在上海市奉贤区、金山区、浦东新区种植,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百里”重要指示的产业抓手,也在山东蒙阴、湖南炎陵、重庆奉节等地大面积种植,有力地支撑了中西部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站在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作为农科院青年党员和基层团组织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胡洋表示,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理论研究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还要将更多的青年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做广大农民朋友的知心人,一起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五月,田间种质资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五月,青年农科人奔走在育种田间地头,干劲十足。在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科研人员、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田守波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封回信,不仅是回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更是回给像他这样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工作意义深刻、责任重大。
田守波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田守波表示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中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与“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一线调研农业需求,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中。
// 新农人 //
在农产品销售上突破新思路,不断创新
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学生们的回信后,85后新农人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龙表示,作为农业企业的闽龙实业近年来不断地从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走出来,走入全国各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在此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在我的影响后,一批又一批的闽龙人也保有了这股新时代的精气神。”
郑金龙(右一)
在郑金龙看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闽龙实业将继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农村一线加大实践力度,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想要带动更多年轻人走进农业的00后新农人、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顾永豪深受鼓舞。他说,作为青年农业人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农业强国中作出的重大部署,在所从事的农业领域中继续深耕;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青春追光,奋斗有我”,为建设和美乡村、现代化农业提供坚实保障,向着种源农业、数字农业方向继续发展,将青春绽放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要心存担当精神,主动担当作为,肩负起农业建设的基本任务,秉承着对农业农民的热爱,积极探索新时代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源农业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
顾永豪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他深有感悟,他表示如今中国正脚踏实地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农业的岗位上引导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到农业建设中来是这一代青年农业人要勇敢担当的使命,让乡村也成为上海这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为一个在农业一线默默耕耘了十年的青年新农人,上海桃咏桃业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何伟杰将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农场,同时他也坚定地认为下一个十年继续会在这个行业上发光发热。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写的“青年人就是要‘自找苦吃’”“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让何伟杰倍感亲切,在他看来,农业确实很苦,如果不得法、埋头苦干,可能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农学并不是所认知的那种门槛低的学问,农业的回报周期相对比较长,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有产出,而是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成果,所以新一代的农业人要上知天时、下知地理、中知人和的大学问,走进乡村深处之后必其乐无穷。
何伟杰
在何伟杰看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在农产品销售上突破新思路、新渠道,更要在农产品上实现自给自足、不断创新,而农业人才的引进迫在眉睫,新时代下的年轻人们携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起实现迈向农业强国的中国梦。
// 新农科学子 //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中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殷切的寄语,让身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青年学子深受感召,心潮澎湃。
作为新农科学子,本科生李飞宇提及,自己选择学习农学,就是希望努力用知识改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中国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将汗水和希望都挥洒在田野地头。现如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使新农科学子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需要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农学本领,更重要的是,要走进田间地头,走到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只有以扎实的农学知识为基础,用丰富的实践经历做支撑,才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李飞宇(右二)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于‘三农’事业的决心。”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本科生韦凌波来自广西大山深处的农民家庭,这让他坚定地走向了农学,希望以专业知识改善农民的生存境况。大学四年,他始终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当做自己初心与使命,连续两年赴多地开展农业产业调研,聚焦农业农村问题,用己所学,解决农人所需,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们要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韦凌波
对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孙菀霞而言,同样深受鼓舞。在她看来,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实践中用所学解决所需,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用农业科技的力量,保证高产高效端牢饭碗,是每位青年农科学子的责任与使命。时代召唤,农民期待。“作为一名园艺学博士生,我连续三年前往新疆喀什、云南普洱等地区进行果树栽培技术帮扶,时刻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把农业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未来,我也将与更多农科学子一同向着中国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孙菀霞(右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