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育种?它与基因有什么关联?一起来看看这个30秒的科普视频
前不久,一段介绍生物育种的科普视频在陆家嘴、南京东路、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徐家汇等本市重要地铁换乘枢纽,通过130块LED屏幕,全天候、同时滚动播放,这也是国内生物育种题材的科普视频首次在地铁面向市民播放,吸引了不少乘客驻足观看,了解生物育种的奥秘。
据了解,该视频是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和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作完成。
鉴于视频时长有限,我们专程走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向主创团队负责人吴潇了解视频创作背后的科学意义。
什么是生物育种?
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生物育种技术体现着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当前,抢占生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处于怎样的阶段?
生物育种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已经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以转基因技术为例,一方面,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番木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仅抗虫棉就育成了新品种197个,累计推广5.1亿亩,减少农药用量65万吨,带动新增产值累计650亿元,而且还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推广种植。另一方面,我国转基因大豆、玉米已开展产业化试点,2023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第一批公示了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会对我们的生产环境、现有的农作物产生什么影响吗?
首先,我们国家对于通过生物育种手段获得的新品种有十分严格的评价审定标准,必须通过环境安全评价,对于可食用的品种则要通过食用安全评价,拿到生物安全证书之后才能进入品种审定阶段。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我国政府对于转基因品种进行严格管控,以尚处于试点阶段的转基因大豆为例,出于对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对试点区域进行了科学布局,防止基因漂移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基因标识来识别、选择是否购买转基因产品,当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上仅开放了棉花与番木瓜的转基因产品的售卖,其他加工类产品,若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品种,也需要标明,如“加工原料是转基因大豆”等字样。要补充说明的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流通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为何会想到在地铁换乘枢纽播放这样一个有一定专业性,相对小众的农业科普视频?
生物育种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专业领域,一些复杂科学原理的解释往往过于专业化,对于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也导致了一些公众对生物育种技术原理和产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基因编辑”“基因突变”“基因改良”等新名词、新事物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人们往往会因为缺乏这些知识以及没有得到有效的科学普及而一知半解,若再受到伪科学和谣言的误导,就更容易对科学技术及其产品产生疑虑。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揭开其神秘面纱,加强科学普及,能让市民有较清晰、全面、客观的认知,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这项技术。
视频播出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首先,有市民愿意认真停下脚步,认真去看这样一个科普视频。那么他们看完以后就能对生命科学的基础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大家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也有市民看完后感叹:原来我们每天都吃进去这么多种生物的基因;原来现在食用的物种基本上都经过了人工选择,“纯天然”食物并不存在;原来生物育种技术和传统驯化的本质一样,都是基因改造;原来生物育种产品在商业化之前都必须经过科学评价保障其安全性,国家一直在进行严格的监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方式,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更多支持。
视频以外,你们还会通过哪些手段做好科普?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我们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在科研工作之余,对生物育种技术及其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科普。比如,我们经常会在人流量大的商圈开展科普活动,也会走进校园给孩子们普及基因知识,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华漕院区,我们还有生物育种主题的展厅会使用各种多媒体对这一技术进行展示。同时,我们也出版了不少科普图书,像这个视频的创作灵感就是源于我们自己撰写的一本科普书籍《揭开基因之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