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枇杷上市期延长至2个月,本市白沙系枇杷又添新品种

来源:东方城乡报 施勰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6 09:49:52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促进上海枇杷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果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市民高品质生活,5月31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金山廊下举办上海枇杷现场交流会暨优质枇杷品鉴评比活动,这也是市农科院与金山区开展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活动之一。

f4c1697a737341e4b09bec6ef74a039c.Jpeg

“很少看到果形那么大,口感还那么甜的白肉枇杷,是新品种吧?”“这个枇杷很多汁,香味浓郁,甜而不腻,很好吃。”现场28份样品统一编码加密后参加评比。经过现场专家、合作社负责人等参会人员试吃品鉴,结合外观、品质测定等进行评价,上海施泉合作社、上海横沙农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侬欣瓜果专业合作社等10家单位选送的枇杷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8913dcaf8c6d48c2858a5c04f2377887.Jpeg

在现场可以看到,有一种果形大、果皮色浅、果肉白嫩多汁的白沙系枇杷尤其受欢迎。经了解,该品种为市农科院林果所特色水果课题组专家张学英团队选育的优质新品种枇杷,取名“七星”。与市场上主栽白沙系枇杷品种“白玉”相比,“七星”具有果形大、风味浓、耐储运、露地栽培成熟期比“白玉”晚等特点,与“白玉”搭配种植,可延长枇杷鲜果销售期,提高种植收益。

e7f9ee423e9847c9829605696f8c0cd4.Jpeg

“‘白玉’是非常优质的白沙系品种,‘七星’作为其后代改良品种,很好地保留了其甜度高、果肉细腻等口感优势。”据市农科院林果所副所长张学英研究员介绍,该品种发现于上海农科院庄行试验站果树试验区,由于该单株为北起第7棵,编号北7,故命名为“七星”,有“北斗七星”的含义。“上海市民比较偏爱白沙系枇杷口感,相比普通白肉枇杷的小果型,‘七星’平均果重达44.8克以上,果形更大,优势明显。”该品种已在金山施泉合作社、青浦联怡枇杷乐园、崇明绿华农贸公司河口果园、上海崇明欣苑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定植区试种,表现良好。栽培数据显示,与主栽品种“白玉”相比,“七星”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平均单果重比“白玉”高10克左右,大棚栽培则比“白玉”重25克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近,设施条件下成熟期也可提早至五月上旬,盛果期亩产量在500—1000斤,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在抗逆性方面,“七星”抗叶斑病能力较强,适合南方多雨地区种植。由于“七星”优势明显,今年起,该品种已在上海开始规模化布局,目前本市栽种面积达150亩,预计4年后可大规模挂果推向市场,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

9efae58bf61848029532703e3ee85ec4.Jpeg

此外,在诸多参评品种中,橙红色果皮的“火炬”枇杷也受到关注。该品种果形硕大如鸡蛋,最大果重可达90克以上,果肉细腻汁水多,吃起来特别爽口。“火炬”作为红皮枇杷代表,也是张学英团队选育的主推品种,因果形大,常可论个卖,亩产量可达1000斤,经济效益显著。“别看火炬和七星果皮颜色差别大,它们也算是亲兄弟了。”张学英告诉记者,两个优质品种均以“白玉”枇杷为母本,“火炬”遗传了父本大果红肉的外观,兼具母本果肉细腻、清甜的好口感,而“七星”则更多遗传于母本。这两个品种通过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相结合,可延长上海地区枇杷上市期,从4月下旬持续至6月中旬,最高亩产效益可达5万元,是科技助力产业的典范。

在现场交流会环节,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分别就各地枇杷产业发展情况、优势品种与栽培技术作交流。“希望长三角枇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紧密结合,加强交流合作,助力枇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市农科院将继续立足地域特点,明确功能定位,强化科技赋能,紧密对接地方和企业的科技需求,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升级,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主战场,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