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加速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
“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复旦大学教授卢宝荣在9月11日-13日举行的2024上海市农业生物安全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上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明确指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也是合法的;而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使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中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
卢宝荣同时也指出,提倡生物安全,就是要使得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研究、开发、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受到安全监管,防范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并应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损害。
该研修班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来自农业和食品的科技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中心、农委执法总队,以及研究院所和高校的80多人参加。
生物技术是改良作物的重要手段
卢宝荣指出,人类一直以来都在驯化野生作物,将它们变得更加适用于食用。例如,野生的原始类型西瓜只有手指尖大小,而经过千年改良之后,才有了现在饱满多汁的夏天消暑神器——大西瓜。
随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农作物进行改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更加高效和精准。卢宝荣说,过去采用多代杂交的传统技术,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等待某一基因发生自然突变,才能获得新的品种。后来,科学家们通过生物技术,人为加速了突变的发生。如今,通过对作物基因与性状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转基因或基因编辑的方法,直接获得想要的改良作物。
掌握了“自然之力”的科学家们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始终保持着创新与安全并重的态度。“例如,向植物转移了一个基因,就要考虑该基因产生的蛋白是否会产生毒性、致命性、抗营养等。同时,还要考虑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非靶标生物,以及是否会发生基因漂移而带来生态后果。”卢宝荣说,生物安全涉及到食品与健康安全、环境生物安全、转基因的标识与检测、社会经济及伦理问题、法律法规、公众认识、评价和管理体系等,需要深入研究和谨慎对待。
全球13%耕地种上了转基因作物
“全球农业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已经有27个国家种植了商业化批准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过2亿公顷,约占全球总耕地的13%。”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副处长王颢潜在讲课中指出,转基因技术被用于多种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和甜菜,性状主要集中在抗虫、耐除草剂、抗病、产量、多性状叠加等。
我国对于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已经建立了一套涵盖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及标识各环节的“一条例五规章”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对于安全评估、进口安全、加工审批、标识管理、进出境检验检疫的管理办法。
我国对于转基因安全评估一直抱着科学而严格的态度。例如,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中黄6106”经历了长达11年的安全评估,才获得安全证书。此后,它经历了2-3年的品种审定,获得品种证书;经历了2年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认定,获得种子生产经营证书,才最终投入产业化应用。
从2021年起,我国对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耐除草剂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开展了产业化应用试点,成功实现了“三年三步”推进战略:2021年在内蒙古和云南的科研试验田试点种植1150亩,2022年在内蒙古和云南实现农户试点8.3万亩,2023年在5省20县实现县域试点400万亩。这些转基因作物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得大田作业平均减少杀虫剂施药次数2-3次,减少除草剂施药次数1-2次,节省人工和机械成本50%以上,每亩节约物化成本80元左右;还实现了绿色友好,降低霉菌毒素含量80%,瓢虫、寄生蜂、草蛉等天敌昆虫比常规玉米田明显增多,蚯蚓等有益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常规大豆田。
“如今,我国正在进入加快成熟转基因产品推广应用的新阶段。生物育种产业化是必须抢占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是可有可无的、可用可不用的,是势在必行的。”王颢潜说,我国将继续实施已有技术规范、监管制度和经验做法,推广高效轻简化的生产模式,规范转基因作物生产应用管理,推动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
转基因科普任重道远
在培训会现场,记者看到一本科普读本《揭开基因之谜》。该书获得了上海市闵行区科普资助项目,也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推荐作品。书里用通俗的语言和卡通的漫画,向读者科普了基因的发现、组成、功能等,祛魅了“基因”的权威性和“转基因”的危害性,让公众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看待转基因作物。
事实上,破除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恐惧感,科普转基因的科学内容,一直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基础之一。对于民间流传的“美国人、欧洲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的疑惑,培训会现场的科普易拉宝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美国是转基因农作物消费大国,市场上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欧洲大量进口转基因产品,其中转基因大豆占94%,转基因玉米占31%。”
“人们担心吃进去的基因会转移吗?”卢宝荣说,不论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食品,都含有基因,“这种有机酸进入人体后,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小分子,不会以基因状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组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