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上海粮油作物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论坛
2月28日,上海粮油作物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论坛暨农业农村部粮油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专家咨询会在我院顺利召开。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江西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庆华教授,上海市农学会名誉理事长吴爱忠研究员,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志辉,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建颖,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徐云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复旦大学教授蒯本科,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我院科研处、作物所等相关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共50余人参会。本次论坛以“粮油作物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为主题,与会专家、领导围绕粮油作物智慧育种、底盘技术、核心种源、重大品种、绿色生产和加工产品开发等几个议题展开讨论,从粮油作物全产业链不同角度进行建言献策,为上海粮油作物产业发展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出战略方针和科学建议。
蔡友铭指出,我院农业农村部粮油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说明我院粮油作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整体实力,希望作物所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实验室建设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要注重特色培育,做到特色显明,聚焦资源、特色和技术;二要服务产业,无论是科学问题,还是技术攻关,都要围绕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把产品变商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要创新机制,立足作物所基础上,加强所和所之间联动,围绕全产业链,院内联动,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提高效率,另外运行机制方面加强人才机制探索也是关键。
李建颖建议,一是上海农业科研要更好地服务上海农业现实需求,完成国家对上海考核需求,在不同作物产业链全过程提升生态需求。二是作物所要进一步结合上海自身特色和特点,打造出中国或者上海的“越光”大米,打造上海有标志性的功能大米、特色玉米和多功能油菜等。三是借助重点实验室共建契机,充分利用好上海丰富的研究院所和专家资源,打造半开放式研究性平台,借助平台向长三角辐射。
与会专家从粮油作物全产业链不同角度进行发言指导,专家认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物所粮油作物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对作物所学科发展是一个很好契机。专家提出,作物所学科发展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首先定位要高,研究和服务区域定位不仅要立足上海,打造上海特色,还要着眼于长三角和华东地区,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提高实验室影响力。第二,实验室建设目标要高,对标上海特色科学问题,发挥不可替代性作用;要对标国家需求,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第三,实验室建设要扩大体量,围绕水稻、油菜、玉米三大作物,重点从风味品质、育种技术和保鲜加工来打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第四,重视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要有竞争力,以应用为主,基础研究围绕产业开展;注重柔性人才引进,加强与优势单位和科学家合作。第五,加强品种推广扩大影响力,重视和农业头部企业合作培育开发重大品种,提高重大主推品种的种植面积和市场占有率。
会上,作物所各研究中心负责人围绕“水稻重大品种培育及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鲜食玉米重大品种培育及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甘蓝型油菜优势品种培育与多用途开发利用”“粮油作物产后营养品质提升与精深加工技术”“粮油作物高效精准聚合育种技术”作了汇报交流。CIMMYT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徐云碧博士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作物智慧育种”的学术报告,针对大数据如何驱动育种工作,做了详实讲解、精准分析,报告内容丰富、信息大,拓宽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与思路。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自主知识产权水稻、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突破性品种的培育,开展理论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结合生产实际和需求,全方位开发重大成熟品种进入市场,用全局的思维把产业链做全做强。2022年9月,作物所获批组建农业农村部粮油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按照“突出创新、服务产业”的整体思路,瞄准世界作物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实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保障本地区粮油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同时,重点实验室积极对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先正达集团、上海中科荃银、隆平高科、江苏大华、光明农发集团、上海晶粮等顶级科研机构和国内龙头种企粮企,组建育种创新联合体,为粮油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用户登录